曲靖市富源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7 曲靖市富源县统计局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全县73万各族人民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立足于县情,大力提升煤电工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特色经济,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注重经济和社会协调稳定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十一五”规划开局良好。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又快又好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据初步测算,200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85653万元,经济总量比上年增加101682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9%,增速快于全市1.4个百分点,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按年平均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8357元,扣除物价变动因素实际增长15.4%。其中:第一产业(农业)实现增加值128120万元,增长3.3%,拉动GDP增长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13707万元,增长28.5%,拉动GDP增长13.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3826万元,增长8.4%,拉动GDP增长2.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工业实现增加值268398万元,增长35.3%,拉动GDP增长13.8个百分点。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5309万元,与上年持平。

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继续得到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24.9:48.4:26.7调整为2006年的21.9:53.6:24.5。第一产业在总体经济中所占比重下降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在总体经济中所占比重上升5.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39.2%上升为45.9%,上升了6.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在总体经济中所占比重下降2.2个百分点。经过多年努力,工业结构得到显著改善,以煤炭开采为主的较为单一的资源型工业现已发展成为以煤电工业并重,煤炭产业链得到延伸,工业经济结构大为改善,增长方式有所突破。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形势仍然严峻,各种社会矛盾较为突出,构建和谐、维护稳定任务繁重;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增长方式较为粗放,发展不足,实力不强仍是发展中长期存在的根本问题;人口基数特别是农业人口基数大,人均经济指标数值较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非常艰巨;统筹城乡发展难度大,龙头企业拉动能力弱,农民增收渠道比较窄,贫富差距大;煤电产业发展受制因素多,层次低、链条短、终端产品少,资源浪费严重,环境保护与治理压力大;基础设施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制约经济发展;财政收支缺口较大,发展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资金严重不足;就业不充分现象仍然突出,就学、就医等与群众切身利益和生活攸关的重点、难点热点等问题不少。

二、农业

农业特色经济取得新进展,农村经济平稳增长。2006年的“三农”工作,县委、县府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时代主题,认真组织实施“万元增收计划”,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增长,特色经济取得新突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76537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5%,其中农业产值94398万元,增长3.6%;林业产值3300万元,下降1.8%;牧业产值74041万元,增长8.2%;渔业产值2497万元,增长11.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301万元,增长10.9%。

特色经济快速发展,传统农业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全年种植魔芋8.28万亩,产量16.32万吨,产值21103万元,产值比上年增长23.2%,魔芋从商品芋种植、种芋培育到产品研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初步形成,魔芋产业进一步壮大。优质烟叶示范县建设稳步推进,实现烤烟收购产值20005万元,比上年增长1.5%。传统农业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从昔日的粮、烟并重发展到粮、烟、魔芋三业齐进,魔芋在农业内部结构中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

畜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为进一步提高大河乌猪品牌效应在市场上的认同度,推动畜牧业健康有序发展,尽力消除生猪价格波动对养殖户造成的不利影响,县政府及时出台了猪肉市场价格保护措施,有效推动了百万优质仔猪基地稳固发展。全年育成仔猪105.6万头,增长17.3%。

林业工作稳步推进。全年完成珠防工程补植7000亩、退耕还林补植19980亩、重点公益林补植10595亩、营造经济林8000亩、珠防工程人工造林1500亩、石漠化植被恢复试验示范课题造林补植2100亩,森林防火连续13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完成造林面积1473公顷,比上年下降3.9%,其中退耕地造林面积200公顷,比上年下降50.0%;零星四旁植树273万株,比上年下降16.6%。到年末,森林覆盖率达38.41%。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发展,农机推广工作取得实质进展。全年完成机耕机耙5万亩,投入各种农田水利建设资金6839.2万元,建成各类水利工程1236件,新增灌溉面积2.1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3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平方公理,新增蓄水50.13万立方米,解决和改善了5.54万人饮水困难。随着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综合经济实力逐步增强,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正逐步加快。

三、工业

工业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为做大做强煤电产业,全县加快实施了煤电强县战略,电力行业快速发展,带动了整个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06年,全县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735264万元,比上年增长69.8%(现价比,下同)。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358886万元,增长97.8%;规模以下工业完成376378万元,增长13.5%。总计中,全年完成电力工业产值149605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0.3%,比上年增长22倍;完成煤炭工业产值478812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5.1%,比上年增长16.4%,煤、电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5.5%,电力工业异军突起,对推动工业乃至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贡献较大。

整体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据工业年快报资料显示,36户500万元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8415万元,比上年增长92.8%,实现利税总额77420万元,比上年增长64.3%,其中:实现利润总额43316万元,比上年增长82.5%。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焦炭、水泥、铝等平稳增长,洗精煤快速增长,主要得益滇东电厂3台机组(装机容量为180万千瓦小时)相继投入运行发电的影响,发电量实现跳跃式发展。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大项目建设步伐明显加快。2006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在认真落实国家有关宏观调控政策的同时,立足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牢县域经济发展后劲的基本方针,继续加大对能源、交通建设的投入,重点抓好重点项目建设进度,促进固定资产投资持续稳定发展。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3379万元,比上年增长15.4%,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投资总额比上年净增80712万元,当年投资总额首次突破60亿元大关,再创进入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