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遵义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3-17 遵义市遵义县统计局

混合饲料(吨)            1950       2010     -3.0

硫  酸(吨)             58674       6541    797.0

“十五”时期全县工业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2.1%和15.1%。

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2005年,我县完成建筑业产值146138万元,比上年增长18.7%,实现增加值41019万元,增长18.6%,全年资质以上建筑业单位企业个数6个,从业人员3413人,施工房屋面积540709平方米,增长41.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快,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2005年,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4352万元(不含交通运输投资额),比上年增长3.8%。其中,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单位完成投资185290万元,增长34.9%;城乡个人投资29524万元,增长11.1%;更新改造完成投资66606万元,增长14.8%;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0628万元,增长5.3%;其他投资3531万元,下降8.7%。完成公路建设投资10515万元,增长1.3%。

“十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11.11亿元,年均增长28.3%,高于“十五”目标计划3.3个百分点,是“九五”时期的6.73倍。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加快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着力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公路建设资金4739万元,新建续建县、乡、村公路344公里,其中通乡油路9条133公里、通村公里16条162公里、鸭溪电厂运煤公路5条49公里,基本实现“90分钟经济圈”和乡乡通油路目标。积极推进公路管养体制改革,成立镇(乡)公路交通管理站,公路养护好路率达100%,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境内公路里程2770公里,境内铁路里程40公里,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67.7公里,比上年增加25.8公里。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605万吨,增长10.8%;公路旅客运输量3338万人,增长12.2%;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33144万吨公里,增长10.9%;公路旅客运输周转量48962万人公里,增长9.3%。

“十五”时期,全县新修公路768公里,其中:通乡油路313公里,通村公路455公里,公路建设取得新突破。

邮电通信业保持高速发展。2005年,全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5477万元,比上年增长26.9%。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已达81800户,增长33.1%;移动电话(包括小灵通)用户121451户,增长94.3%;网络宽带用户2880户。每百人拥有电话数17.6部,比“十五”目标计划多4.5部。

六、商贸经济

商品市场购销两旺,消费观念明显转变。市场销售稳定增长,首届辣椒节和房地产展销会成功举办,各种自选超市增加,如百信大药房超市、名诚服装超市、双星专卖店超市等和万寿广场门面的陆续开业,以及传统节假日期间的文化娱乐消费、服装、糖果、优制瓜果、高中低档礼品消费,拉动商贸经济增长明显。假日旅游经济增长一如继往,餐饮业继续保持强劲增势,新增惠风酒楼、轩辕菜根香、重庆片片鱼等拉动县城消费持续攀升。2005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063万元,比上年增长13.0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总额124645万元,增长12.8%;餐饮业零售总额19849万元,增长14.9%。分区域看,县城以上零售总额47477万元,增长12.5%,县城以下零售总额97586万元,增长13.3%。通讯器材、家电、建材及装潢材料、家具、石油及石油制品、医药行业、饮食餐饮等持续热销,居民生活消费、住房消费继续升温。

“十五”时期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1%,低于“十五”目标计划0.9个百分点。

七、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税源结构逐步合理。2005年,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58787万元,比上年增长36.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6601万元,增长23.7%。分部门看:国税完成5893万元,增长40.8%;地税完成14427万元,增长20.3%。全县财政总支出74429万元,增长37.9%。其中:科技三项费用支出353万元,增长720.9%。

“十五”时期,全县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支出年均分别增长19.3%、15.1%和22.9%,地方财政收入比“十五”目标高3.1个百分点。

金融形势运行平稳,存贷款余额继续攀升。2005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75813万元,比上年末增加50908万元,增长15.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69454万元,增加26642万元,增长11.0%。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99434万元,比上年末增加930万元,增长0.5%;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48092万元,同比减少3607万元,下降8.1%。累计现金支出1181899万元,增加73973万元,增长6.7%。现金收支轧差,表现为货币投放101825万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2005年,全县保费收入7107万元,比上年增加2100万元,增长41.9%。其中:财产保费收入2407万元,增长9.0%,寿险保费收入3319万元,增长27.7%。全年保险赔付额2517万元,同比增长53.5 %。

八、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和卫生

教育事业进一步巩固发展。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两基”和“普实”工作通过省政府复查验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完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切实抓好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民办教育、职成教育健康发展;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教育资源进一步整合优化。2005年,全县拥有各类学校590所,其中:中等专业学校1所,职业初中1所,职业高中1所,特殊教育(聋哑)学校1所,普通中学95所,其中民办中学2所,小学395所。在校学生220231人,其中: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407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2266人,特殊教育(聋哑)学校在校学生48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84860人,小学在校学生132010人。专任教师10238人,其中:中等专业学校专任教师101人,职业中学专任教师36人,特殊教育(聋哑)学校专任教师5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4313人,小学专任教师5421人。全县拥有幼儿园47所,在园人数2195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3%。

科技事业健康发展。围绕“三化”建设这条主线,依托“科技活动周”、“科技三下乡”等活动载体,认真抓好科技培训和科普工作,加强科技项目管理,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和成果转化速度,强化基地示范建设,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2005年,组织开展科技培训22期,培训农民7500余人次,印发科普资料(手册)22000多份(册);组织申报并获得国家级项目1个、省级项目1个、市级项目1个;新增并组织实施松林镇白术种植和洪关乡金银花种植示范基地4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