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遵义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2005年,全县广播电视事业认真按照“三贴近”的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镇(乡)有线电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整合,继续实施镇(乡)至村远程教育接收站工程建设。完成“村村通”工程128座500多个站点。年末全县广播电视台1座,基层有线广播站31个,卫星天线35473面,广播覆盖率100%,电视覆盖率98%。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规范文化市场管理,繁荣文化产业,加大“扫黄打非”和“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专项整治力度,探索电影发展新路子,强化图书服务功能,持续开展文物清理发掘工作,文化市场发展健康有序。2005年,举办节日庆典、行业演出、全县艺术节及各种文化活动20余次。成功举办遵义县第十七届金秋艺术节和2005“中国·遵义”首届辣椒节文艺晚会,申报并荣获“中国辣椒之都”称号。清理发掘南白镇东风组剑齿象化石、遵南大道明墓文物铜锣一面、镇墓石一方,征集民国时期《新中华字典》一部,出版《遵义县文物普查资料汇编》一书。全县有文化馆1个,基层文化站31个,县级图书馆1个,镇(乡)图书馆(室)17个,藏书26万册(含镇乡图书馆藏书),图书流通8万册次,接待读者12余万人。文化市场经营户700余户,当年新增129户,直接从业人员约2500人,间接从业人员达5000人以上,文化产业逐步壮大。放映爱教电影1778场、电力宣传电影180场、科技卫生电影105场、电影进社区(贫困村)80余场,观众达78万人次。 体育事业取得较好成绩。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推动竞技事业发展,完善网络服务平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完成县文化活动中心主体工程,组队参加省、市各种体育赛事,指导开展全县片区篮球运动会。2005年,组织、策划、指导和参加各种大型体育活动10多次;组队参加省市少儿田径、篮球、跆拳道、拳击等各类体育赛事中,共获各种奖牌14牧,其中金牌8牧,银牌2牧 ,铜牌6牧。 医疗卫生事业有序发展。卫生事业资源整合力度继续加大,县、镇(乡)、村三级疫情网络系统建立健全,食品、饮用水卫生安全检查和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工作力度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正式启动,医疗救治工作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一步加强,处理突发医疗卫生事件的能力不断提高。2005年,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6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5个,民营医院5个;医院卫生机构人员2434人;其中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1058人,民营医院105人;卫生机构病床位1323张。每千人占有医疗卫生人员2.1人,每千人拥有病床数1.1张,分别比“十五”目标计划少5.5人和5.7张。 九、人口与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5年,全县公安户籍户数314141户,总人口1156577人。其中农业人口1034996人,非农业人口121581人,少数民族人口12142人。在总人口中:男性598020人,女性558557人,性别比107:100。年内迁入9013人,迁出9903人;人口出生率8.9‰,下降0.1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5.8‰,下降0.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3.1‰,上升0.3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人居环境、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强现代农业和非农产业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环保经济”,抓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因地制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5年,全县已建“四在农家”示范点189个村255个点,完成水泥硬化进寨路、连户路339公里,改灶2461户、改厕2884间,安装电话4344门,建图书室250间、文体活动场所254处,占全县行政村数的78.8%,惠泽农户18977户10万余人。农村能源工程建设稳步推进,人居条件得到改善,解决农村3万余人饮水困难,年末沼气用户达11992户,当年新增用户4130户。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906元,比上年增加282元,增长6.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08元,增加944元,增长12.8%。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1735元,增加81元。其中:食品消费支出884元,衣着消费支出93元,居住消费支出193元,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88元,交通通讯消费支出107元,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216元,医疗保健消费支出68元。人均食品、居住、文化教育娱乐、交通通讯、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等消费支出分别增加24元、26元、9元、15元、9元、4元和11元。文化教育娱乐用品不断进入居民家庭。 “十五”时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3%,低于“十五”目标计划0.7个百分点。 职工收入水平继续大幅增加。2005年,全县城镇单位从业人员42532人,比上年增加13923人,增长48.7%;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64042万元,增加26715万元,增长71.6%。职工年平均工资13047元,增加2537元,增长19.4%。其中: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16312元,企业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14804元,分别增长27.8%和3.2%。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巩固发展。2005年,全县拥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敬老院32间,其中:镇办31间,村办1间。拥有各类收养性单位床位481张,收养各类人员324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85个,其中综合性社会服务中心2个。 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快速发展。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就业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05年,全县城镇居民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560元,农村居民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480元。年末城镇居民领取最低生活保障的有3163户5926人,比上年增加190户114人;农村居民领取最低生活保障的有2889户5285人,同比增加30户145人。全年发放养老保险金2704万元、失业保险金53万元、医疗保险金1516万元,城镇低保金428万元、农村低保金42万元、救灾救济款287万元、救济粮110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5163人,增加706人,其中参保职工11176人,参保退休人员3987人。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人数9227人,增加234人。其中在职职工5334人,退休职工3893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16154人,增加248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31015人,增加1557人。其中参保职工22442人,参保退休人员8573人。离退休人员3987人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28人,减少432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新增就业岗位7021个,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434人,“4050”人员再就业20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组织劳务输出2773人,发放《再就业优惠证》67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