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清镇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建筑业平稳发展。2005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2807万元,比上年增长25.9%。建筑业企业完成产值136610万元,比上年下降20.0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建筑业产值136610万元,比上年下降21.06%。完成房屋施工面积4.0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51.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22.82亿元,比上年增加6.08亿元,增长36.3%。其中基本建设投资67654万元,比上年增长181.3%;更新改造投资123933万元,比上年增长56.7%,房地产开发投资18409万元,比上年增长4.1%。市属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0244万元,比上年增长56.1%。 表6: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绝对数(万元) 比上年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228164 36.3 其中: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完成额 215444 69.2 其中:基本建设 67654 181.3 更新改造 123933 56.7 房地产开发 18409 4.1 其它投资 5448 -15.8 其中:市属投资完成额 190244 51.6 其中:建筑安装工程完成额 139810 38.62 五、贸易 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215万元,比上年增长17.4%。城乡消费品市场实现较快增长,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1.1%,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4%。 表7: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情况 指标名称 绝对数(万元) 比上年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72215 17.4 其中:市 51258 21.1 县 县以下 20957 9.4 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 62484 15.6 餐饮业 9122 30.7 七、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能力继续提高。年末市境内有等级公路222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4公里。全市共有公路运输营业户数2311户,从业人员3935人,其中道路旅客运输户数130户,从业人员1040人;道路货物运输户数2175户,从业人员2850人。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为5034辆,其中营运客运车辆655辆,年内完成公路客运量1055万人次;营运载货汽车2283辆,年内完成公路货运量1056万吨。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8155.1万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为437.5万元,电信业务总量7717.6万元。年末全市城乡固定电话用户达到4.0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8.53户;国际互联网户数2707户。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增长较快。2005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57008万元,比上年增长20.1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615万元,比上年增长29.21%。国税总收入完成36579万元,比上年增长28.85%,税总收入完成13768万元,比上年增长18.89%。地方财政支出40023万元,比上年增长29.82%,其中教育支出大幅度增长,比上年增长31.28%。 金融业稳健运行。200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72289万元,比年初增加39592万元,增长17.0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3622万元,比上年末增加24812万元,增长17.8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54741万元,比上年末增加39112万元,增长33.83%。 保险业稳步发展。2005年全市商业保险保费收入为5178万元,比上年增长35.2%。其中财产险2889万元,比上年增长23.1%;人寿险2289万元,比上年增长54.35%。保险赔付金额1814万元,比上年增长70.8%。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市境内有普通高等学校1所,在校学生3215人。普通中学38所,在校学生29759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6082人,高中学生毛入学率为23.02%,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小学183所,小学在校学生5886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7%。职业初中学校7所,在校生4396人。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生175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275人。幼儿园32所,在园人数9426人。 2005财政投入科技三项费597万元,比上年增长12.0%,科学支出42万元,比上年增长31.25%。2005年科技进步工作考核列全省第8位,比上一轮考核前移4位。 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好成绩。2005年全市投入环境污染治理经费2102万元,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支出1381万元,环境污染源得到控制。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32.1%,工业废水达标量2765万吨,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32744吨,工业烟尘去除量928121吨,烟尘控制区总面积3平方公里,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5619万元。 十一、文化、卫生、旅游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2005年末,全市共有影剧院2个,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5万册,文化馆1个、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6%。 卫生医疗保健事业不断发展。全市市属及驻市厂、场共有卫生机构28个,床位数994张,其中:标准床位581张;卫生技术人数891人,其中:执业医师304人,执业助理医师110人。建立了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建立村卫生室278个,共有医生、卫生员353名,农村参保人数达32.1万人。 旅游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2005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57.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826.73万元。 表8:2005年旅游业发展情况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绝对数 游客接待人数 人次 578000 国内旅游人数 人次 572757 其中:省内旅游人数 人次 540795 省外旅游人数 人次 31962 境外入境旅游人数 人次 5243 其中:外国人 人次 957 港澳台同胞 人次 全市旅游总收入 万元 5826.7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根据人口抽样调查资料,2005年年末常住总人口(常住一年及以上)52.33人,比上年末增加4600人;公安户籍人口495057人,比上年减少600人(迁出人口多于迁入人口),户籍人口非农业人口109808人。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71.82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2.15%,人均消费性支出2275.8元,比上年实际增长9.7%,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6.02。农民人均纯收入2858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8.7%,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989.52元,比上年实际增长21.01%,其中,食品支出947.46元,比上年降低0.9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7.6。职工平均工资15951元,比上年增长6.1%。 社会福利和救助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0513人,比上年增长3.9%;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4060人,比上年增长87.31%;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收养人数10046人,比上年增长3.5%;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9314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险参保人数15347人。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8个。年末社会福利院10个,床位数114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