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达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文艺创作硕果累累。全年创作各类文艺作品1100多件,其中,新创剧节目10件,获国家级奖3件、省级奖7件、市级奖16件,45件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在市级以上发表或参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全年举办县级以上大型文艺演出8场,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10次,演出文艺节目123场,展览美术、书法、摄影作品710幅,共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368场。文化管理不断规范。完成了馆藏文物清理、建档及建立数据库工作,对真佛山、梓桐革命文物陈列馆进行了维修。文化建设和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卓有成效。南外镇、百节镇获市级文化乡镇称号,安仁“长沙话”、永进“翻山铰子”、麻柳“抬工号子”3项民间文化纳入达州市重点保护项目。强化文化市场整治,促进了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开展的扫黄打非行动收缴盗版、淫秽音像制品4042盘、书籍1060册,开展了歌舞娱乐场所噪声和校园周边娱乐场所专项整治。广播电视事业围绕达县改革发展大局,立足创新发展,弘扬主旋律,注重收视效果,节目越办越好。年内首次对《达县政协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等3项重大活动进行电视现场直播。集中对“今日农业”、“聚集先教”“7·8”抗洪、“交通大会战”等进行专题报道300余期。全年电台采编播《达县新闻》、《乡村喇叭》、《乡站10分钟》等3个固定栏目481组(期),电视台采编播《达县新闻》、《经济广场》等5个固定栏目521组(期),共用稿7000多件,被市级以上采用的729件,获市级以上奖励39件。播放电影、电视剧及专题片170部2900集。全年新增(改造)光纤网络用户21800户,联网乡镇64个。有线广播通过改造,实现了信号光纤传输,覆盖率达178个村,惠及农户12450户。档案事业稳步推进。档案工作本着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做好档案资料的规范化管理和开发利用。年末拥有馆藏档案9.10万卷册,全年提供查阅资料2897卷次,提供复制材料2615页次。年底全县档案达省3级标准单位50家,达省2级标准单位126家,达省1级标准单位48家,达国家2级标准的单位2家。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逐步建立。深化了乡镇卫生体制、医护人员任用体制、医药体制改革,进行了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建立的试点探索,增添了发展活力;投入1883万元用于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和医院设备购置以加强基础建设,进一步提高医疗水平;建立健全了公共卫生防控机构、人员、疫情直报网络,预防保健得到强化,控制了各种传染病特别是狂犬病的大面积发生;深入开展群众爱国卫生运动,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力度;灾后防控措施有力,确保了“7·8”洪灾后无疫病发生;加强医政药政执法,净化了医药市场,提高了医疗质量,让群众吃上了放心药。年末我县拥有的卫生医疗机构395个,病床数1834张,卫生技术人员2555人,其中医生1234人,护士461人,村及村以下医疗站770个,医务人员1548人。全年诊疗146.4万人次,收治住院3.85万人次,治愈好转率97.0%。初级保健达标率92%,“四苗”全程接种率达95.2%,新法接生率97.7%。新创建市级以上卫生单位5个,累计达到585个。农村改水1250口、受益人口7600人,新建卫生厕所3900座。统一开展较大规模的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3次,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体育工作以备战省十运会为重点,以群众体育为主导,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我县承办省十运会3个比赛项目的体育馆建设已基本完工,可保证比赛如期举行。承办了省市级大型比赛3场。举办县级运动会27次,参加运动员2640人次;举办老年体育、学校体育、农村体育和职工体育等各种群众体育活动113次,参加人数2.1万人次。组队参加市级以上各类体育比赛成绩突出。获一等奖、亚军、季军各1个;获金牌1块、银牌5块、铜牌5块。体育人材培养成果明显。向省专业队输送队员24名,向大专院校输送体育人材12名。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生活继续改善。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12元,增长8.3%;农民人均纯收入3134元,增加325元,增长11.6%,职工年平均工资11242元,增长7.9%。居民储蓄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年末居民储蓄余额为47.89亿元,增长16.1%,其中,城镇居民储蓄余额19.96亿元,增长15.4%,农村居民储蓄余额27.93亿元,增长16.6%。收入的增加刺激了消费。全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575元,增长11.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84元,增长3.8%。农民人均居住面积35.4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6.9平方米。社会保障力度加大。全县尚有农村贫困人口9.71万人、城镇贫困人口1.70万人,因企业改制而下岗的职工408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5%,社会保障工作任重道远。我县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采取了强化社保征缴扩面,扎实开展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及时足额发放养老金,城镇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农村贫困人口进行医疗救助、上学补助、及时生活救济等措施,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全县参加养老保险企业职工1.61万人、机关事业职工2.5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90万人,参加医疗保险2.64万人,参加工伤保险0.66万人,参加生育保险0.31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5.91万人,城镇享受低保1.70万人,农村享受低保0.53万人。全年征收各类社保金1.02亿元,发放离退休人员养老金9970万元,下岗职工生活费360万元,企业解困资金33万元,核报医疗费786万元。财政抚恤和社会福利支出4814万元,其中,发放低保金1100万元。全年新增就业3084人,其中,“4050”人员632人。 十二、人口和计划生育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展顺利。全年以抓基础、重宣传、强服务的指导思想,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落实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政策,严格实行目标责任管理,逗硬执行“一票否决制”。通过开展“生产、生育、生活”三结合教育和“少生快富奔小康”活动,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遏制。年末总人口125.9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472人,出生率7.05‰,计划生育率88.6%;死亡人口7246人,死亡率4.71‰,人口自然增长率2.34‰。节育率91.2%,独生子女数17.19万人。 注:1、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要求,自2004年1月1日起,各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中文名称改为地区生产总值,其核算口径、内容、范围不变。 2、产值、增加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比例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