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达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6 达州市达县统计局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全年工业实现增加值16.5  亿元,比上年增长16.9%。规模以上工业54户。实现工业产值21.1亿元,增长35.4%,实现增加值6.2亿元,增长28.4%,实现销售产值20.0亿元,增长35.9%,产销率达到99.1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的主要产品产量:原煤74617吨,增长10.7 %;水泥熟料21.5万吨,增长20.0%;发电量14024万千瓦小时,同比下降13.7%;饲料36916吨,增长9.0%;塑料制品21847吨,增长17.9%;改装汽车6645辆,增长29.1%。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好转。全年实现利税总额9547万元,比上年增加3709万元,增长63.5%。利润总额3506万元,比上年增加2272万元,增长184.1%。工业效益综合指数为121.4,比上年提高20.7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7.2%,上升1.8个百分点,资产保值增值率116.7%,比同期提高16.7个百分点,负债率为61.6%,下降0.8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3.2次/年,同比快0.2次,成本费用利润利率1.8%,增长0.9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加值)为4.8万元/人,比去年增加12627万元/人。工业企业亏损面22.2%。

建筑企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1.7亿元,实现利润2149万元,税金总额2197万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74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79万平方米,竣工产值4.7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攀升。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5.4亿元,比上年增加投资额6亿元,增速达63.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7.3亿元,比上年增长105.3%;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1亿元,增长83.6%;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2亿元,增长31.1%;城镇私人投资完成0.5亿元,增长15.9%;农村投资完成0.8亿元,同比增长14.9%。

工业投入强劲增长。全年工业投入35429万元,同比增长96.4%。更新改造投资10550万元,增长84.0%。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完成增加值3.3亿元,增长12.5%。

2004年我县紧紧围绕“农村公路建设年”和“公路养护质量年”的指导思想,以农村公路建设和公路养护为重点交通运输业取得较大发展。达通路路面改建工程和河金路油化工程现已完工,江木路改建工程正如火如荼地建设,麻梁路及延伸段(麻柳至任市段)改造工程正积极筹备。通乡(镇)油(水泥)路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共完成50余公里。通村公路建设成效喜人,全年建成村道水泥路117公里,村泥碎路432公里。在公路养护方面,共撤消原生产道班15个,新建养护站8个。按照“三定(定养护里程,定路况指标,定期检查考核)两到(任务到班,责任到人)”的养路经济责任制,在克服“9.5”洪灾带来不利影响下,基本保障了道貌岸然路畅通。全年国省道好路率达到87%,路况综合值79;县道好路率为77%,路况综合值71。全年共完成客运量688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2200万人公里,货运量697万吨,货运周转量26650万吨公里。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邮政网点遍布城乡,邮政业务已基本实现电子化;通讯事业竞争格局已经形成,电信、移动、联通、铁通等四家在我县蓬勃开展业务。2004年邮电业务总量达到2.6亿元,增长19.1%。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758万元,增长54.5%。全县固定电话用户13.3万多户,增长27.8%。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近17.6万户。

六、商业贸易

商贸流通交易活跃。受“9.5”洪灾的影响,商贸一度受挫,经全县人民积极抗灾自救和八方支援,许多商业网点很快恢复了营业,四季度商贸销售出现大幅度的增长。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额16.1亿元,比上年增长18.2%,集市贸易成交额19.4亿元,增长29.4%。

七、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欣欣向荣。全年实现增加值33.2亿元,增长24.2%,占GDP的比重54.2%,比上年提高9.5个百分点。至2004年底,全县个体工商户总数达15328户,比上年增加1334户,增长9.5%。工商登记注册资金58463万元,并增长34.9%。实现国税收入6408万元,同比增长43.3%,其中私营企业694万元,增长372.1%。地税收入6391万元。一大批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年销售收入都达到了500万元以上,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实力。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工作继续执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通过改善金融服务,加强内部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优化信贷结构,使信贷资金在向“三有一无”(有市场、有效益、有信誉,无不良贷款)企业倾斜的同时,重点投向助学、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品消费领域。年末各项存款余额为44.96亿元,增长13.12%。各项贷款余额24.59亿元,比上年末下降5.10%。

保险事业通过增加险种、加大理赔力度、改进内部管理等措施,取得较好成绩,为稳定生产、安定人民生活起了重要作用。全年保费总收入1.2亿元,增长73.3%。赔款支出2207万元,增长20.3%。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科技事业取得新突破,科技综合实力继续增强。全年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整合科技资源为重点、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切入点、以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突破口,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2004年申报省级重点科技项目1项,市级重点科技项目7项,其中市级项目已批准下达5项,县级科技项目23项,农业承包项目10项,推广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6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2%,专利实施产值1.3亿元,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2%。

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发展。全年在稳固“普九”成果的基础上,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抓好职成教育、培育民办教育,并圆满完成了农村成人扫盲教育任务。全县拥有普通中学89所,小学550所(含教学点);中小学在校学生16.3万人,专任教师752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小学巩固率达99.3%,小学升学率达99.9%;幼儿园207所,在园幼儿2.3万人,教养员561人。全县中等职业教育学校4所,在校学生7086人,专任教师236人;成人教育学校79所,教职工240人。全年培训技术人员12.1万人次。全年共输送大中专新生3710人,其中,大专及以上人数3210人,中师中专500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强势推进。目前,我县新老作者已在市级以上发表、展出各类文艺作品1200多件,出版诗集1部,歌词集1部,新创大型话剧1个,曲艺节目11个。其中获国家级奖的有6项,省部级的3项,市厅级的8项,市级部门的15项,位居全市第一。典型的有群舞《巴山抬工汉》、歌曲《中华大龙舟》、散文《巴山背二嫂》、组诗《百年小平》、儿童诗《春雨躲猫猫》和《花儿的话》等文艺作品广泛流传。全年共组织广大群众利用空余时间进行自娱自乐、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142场。全年组织“三下乡”活动3次,发送各类资料13750份,展览美术、书法、摄影作品220多幅,发放文化市场法律法规等资料1380余份等,深受群众欢迎和好评。文物管理取得了实效。发布了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4个,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优化发展软环境,建立了一套从申报、勘验、年审、办证到日常检查,专项治理,接受举报查处等一套完整科学的办事办案程序,净化市场环境,促进了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