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达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3-16 达州市达县统计局

广播电视事业今年紧紧抓住全国广电系统“数字发展年”和“产业发展年”的契机,立足县情,注重创新发展,弘扬主旋律,看重收视效果,广电节目越办越好。展示了达县人民“热爱达县,建设达县”的崭新精神风貌。全年电台采编播《达县新闻》、《乡村喇叭》等3个固定栏目481组;电视台采编播《达县新闻》、《经济广场》等5个固定栏目522组(期),播放电影电视剧及专题片达138余部。2004年新增(改造)光纤网络用户22000户,联网乡镇65个;广播覆盖率达95%以上。全县“村村通”工程有了新拓展,用户累计达到了12450户。

档案事业继续稳步推进。档案工作本着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做好档案资料的规范化管理和开发利用。2004年末拥有馆藏档案81679卷,资料5472册。全年提供查阅资料23000卷次,接待查阅人员786人,提供复制材料1780页次。2004年底全县档案达省3级标准的单位49家,达省2级标准的单位42家,达省1级标准的单位35家;达国家2级标准的单位2家。

卫生事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体制改革巩固创新。全县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的乡镇已达30余个,同处一地的乡镇卫生院和中心医院合并重组率达83%;运行机制改革大胆突破。职称制度改革和职员聘用制有效开展;医疗体制改革稳步实施;农村卫生呈现新面貌。全县农村卫生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96%,健康教育面达95%,以乡为单位初保达标率达92%;公共防控体系不断健全;预防保健取得新成效,“四苗”全程接种率达94.4%,无预防接种事故发生。新法接生6420人,接生率97.54%;爱卫工作扎实开展。新创省级卫生村1个,市级卫生场镇2个,市级卫生单位5个,县级卫生单位1个,县级卫生村1个,县级卫生场镇1个。农村改水改厕取得新进展,改水受益人口18091人,新建卫生厕所2415座。2004年末我县境内拥有的卫生医疗机构382个,床位数为1805张;卫生技术人员2495人,其中医生980人;村及村以下医疗站762个,医务人员1545人;全年医院和卫生院诊疗人次为145.4万人次,治愈好转率97.6%。统一开展较大规模的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3 次,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体育工作以备战省十运会为重点,以群众体育为主导,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我县紧紧抓住省十运会在我市举办之机,在加紧硬件建设的同时,积极引导群众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年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数为6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0%。2004年,举办老年体育、学校体育、农村体育和职工体育等各种体育竞赛活动106次,参加人数1.5万人次,观众达18万多人。2004年我县参加上级各类体育比赛成绩突出。获国家级奖2项,其中冠军1个,季军1个;省级奖5项,获冠军2个,亚军1个,季军2个;获市级奖10项,其中冠军6项。广泛开展学校体育,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素质。全年学校体育“达标”实施面为100%,达标率为95.7%。向省摔跤队输送19名运动员,向省柔道队输送5名运动员,向省田径队输送2名运动员,向大专院校输送了23名体育人才,向市体校输送了99名尖子运动员,创历史最好成绩。

十一、人民生活和旅游

居民生活继续改善。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75元,增长9.7%;农民人均纯收入2809元,增加379元,增长15.6%。年末在岗职工人平工资达到10003元,增加601元,增长6.4%。城乡居民储蓄随着收入的增加有所增加。全年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41.24亿元,增长12.75%。其中,城镇居民储蓄余额为17.29亿元,增长13.24%;农村居民储蓄余额为23.95亿元,增长12.40%。收入的增加刺激了消费。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515元,增长7.1%,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1831元,增长1.4%;农民人均居住面积35.4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4.7平方米。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全县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  39067人,其中机保23948人;缴费人数37812人。全县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6417人,实际缴费人数11488人。

旅游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年接待游客70万人次,旅游收入1.36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了29.8%。省级森林公园2个,国家AA级旅游风景区1个。

十二、人口和计划生育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展顺利。全年以抓基础、重宣传、强服务的指导思想,严格实行层层目标责任管理,逗硬执行“一票否决制”。通过开展“生产、生育、生活”三结合教育和“少生快富奔小康”活动,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遏制。年末总人口124.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8441人,下降1.1%,出生率7.73‰;计划生育人数7678人,计划生育率90.96%;死亡人口5972人,死亡率4.68‰,人口自然增长率1.94‰;晚婚率50.47%;独生子女数170395人。

注:1、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要求,自2004年1月1日起,各地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中文名称改为地区生产总值,其核算口径、内容、范围不变。

2、该数为初步核数,正式数据以年报公布数为准。

3、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比例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