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达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存栏羊(万只) 15.8 18.8 19.06 渔业生产稳步发展。2003年水产养殖面积达2933公顷,水产品产量不断提高,达11000吨,增长7.8%;渔业产值达到8658万元,增长7.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呈现出速效双增的可喜局面。按照“工业强县”的思路,及时调整工业发展目标和措施,狠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企业技术改造和企业招商引资工作。通过转让、拍卖、兼并等多种形式的资产重组,盘活存量资产;抓好重点企业,扶持名牌企业,挂牌保护外来重点引资企业,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坚持结构调整,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在关闭“五小”企业的同时,重点发展有规模、有效益、科技含量高的建材、塑料、食品饮料、丝麻纺织、中医药等行业的企业。初步实现了工业由资源型向加工型、地下向地上的战略性转变。 200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9.3亿元,增长14.6%。其中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15.2亿元,增长24.6%,实现工业增加值4.5亿元,增长34.0%;限额以下工业总产值64.1亿元,增长12.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为:原煤150万吨,焦炭15.3万吨,发电量18919万千瓦时,酒2万吨,布1708万米,化学肥料(折纯)4078万吨,水泥36.7万吨。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出现好转。限额以上工业效益综合指数为100.7,资产负债率为67.7%,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加值)为3.2万元,比去年提高24.3%。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9.4%,利税总额为6029万元,增加1407万元,增长30.4%。 建筑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奋力拼博,全年实现增加值1.9亿元。2003年度实现利润2263万元,增长52.2%;税金总额2686万元,增长18.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9.4亿元,增长34.7%。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3.5亿元,下降8.2%;更新改造投资完成5745万元,增长88.1%;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2亿元,增长485.6%;城镇私人投资完成4690万元,增长5.2%;农村投资完成1.6亿元,下降4.8%。 工业投入明显加快。在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中,制造业完成投资1.7亿元,增长46.2%。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完成增加值2.8亿元,增长9.9%。 以公路路网建设和改造为基础的交通运输业取得很大发展。重点建设工程进展顺利,达通路路面改建工程基本完工;金盘子引桥、引道工程按期推进。交通建设项目争取、申报、储备工作成效显著。全年争取三级路网建设8条474公里;村道建设29条62.5公里,资金125万元。场镇过境公路硬化工程稳步推进。2003度完成亭子镇等4个乡镇的场镇过境路硬化3.3公里。汽车站、场建设步伐加快。南外汽车站迁址新建工程已完成前期投资1400万元,目前进展顺利。公路养护稳步发展。国省道好路率达到82%,路况综合值75;县道好路率为71.64%,路况综合值70.83。全年共完成客运量6821.5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2016.8万人公里,货运量667.3万吨,货运周转量26523万吨公里。 邮电通讯事业向方便快捷方向发展。邮政网点遍布城乡,邮政业务已基本实现电子化;通讯事业竞争格局已经形成,电信、移动、联通、铁通已在我县分别开展业务、发展用户,互相比质量、比服务的良好竞争意识已基本形成。全县所有乡镇都开通了程控电话,主要交通线路手机用户实现了无缝覆盖,遍布我县城乡、通达各个角落的通讯网络已经形成。2003年邮电业务总量达到1.4亿元,增长32.5%。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138万元,增长10.9%。全县固定电话用户8万多户,增长33%。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6万多户。 六、商业贸易 城乡市场交易活跃,稳定发展。以适应大市场、大流通格局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商业网点建设,到年末我县拥有各类专业、综合市场138个,市场营业面积达56万平方米。不断完善流通企业经营机制,大力开拓各级各类市场,改进营销方式,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以建立公开、公正交易秩序为目标,大力加强市场监管,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行为。积极探索建立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额13.6亿元,比上年增长14.8%,集市贸易成交额15.8亿元,增长13.5%。 七、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实现增加值22.3亿元,增长25.7 %,占GDP的比重44.7%。全年出口创汇150万美元。纳税占全县工商税收的61.4%。至2003年底,全县个体工商户总数达13580户,从业人员14961人,注册资金7397万元;私营企业314家,从业人员3925人,注册资金25929万元。全县年产值超500万元的企业已发展到55家。一大批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实力。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工作贯彻“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通过改善金融服务,加强金融监管,剥离商业银行部分不良资产、减少不良债务,优化信贷结构,使信贷资金在向“三有一不”(有市场、有效益、有信誉,无不良贷款)企业倾斜的同时,重点投向助学、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品消费领域。年末各项存款余额为39.75亿元,增长10.7%。各项贷款余额25.9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6.9%。 保险事业通过增加险种、加大理赔力度、改进内部管理等措施,取得较好成绩,为稳定生产、安定人民生活起了重要作用。全年保费总收入6821万元,增长78.2%。赔款支出1834万元,增长20.6%。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科技意识进一步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一是按照“科技兴县”的发展战略,大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全年实施科技项目28项,获县科技成果奖12项,获市科技成果奖5项。二是民营科技示范企业达到26家,其中,2003年新增计算机技术开发民营科技示范企业2家,拥有民营科研机构5家。三是加强科技普及、科技知识培训,全年科技培训8千多人次,发放科普资料3.6万份(册)。四是加强科技示范区建设。共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6个,13个科技示范乡镇,66个科技示范村。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以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为重点,着力抓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县拥有普通中学87所,小学643所(含教学点);中小学在校学生17.2万人,专任教师7983人;幼儿园136所,在园幼儿2.99万人,教养员51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小学巩固率达99.1%,小学升学率达95.5%。职业、成人教育坚持面向社会,坚持农、科、教相结合,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培训,全县已基本消除青壮年文盲。全县拥有职业中学3所,在校学生5912人,专任教师177人;成人教育学校80所,教职工158人。全年培训技术人员9.3万人次。全年共输送大中专新生3516人,其中,普通高校1953人,成人高考1113人,中师中专45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