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达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融入成渝、联动秦巴、强工重农、兴城活商、追赶跨越、富民强市”的发展思路,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顺利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全县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综合评比走在全市的前列,“建好半个达州城,勇当跨越式发展排头兵”的目标逐渐显现。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增长加快,运行质量明显提高。2003年全县生产总值达49.9亿元[注1],比2002年(下同)增长11.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7.9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6.4亿元,增长17.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5.6亿元,增长13.5%。人均GDP达3962元,增长11.2%。财政运行良好,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2.0亿元,增长11.2%;一般预算收入1.1亿元,增长8.8%;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1亿元,增长17.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现代农业体系尚未建立,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农民收入增长缺乏后劲;工业企业整体实力和创新能力不高、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第三产业不够发达,商贸流通方式陈旧;财政收入增长缓慢,供养人员过多,财政支出压力大;就业和社会保障任务较重等。 二、农 业 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近几年各级党政领导十分关注的重点。过去的一年里,由于县委、县政府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狠抓落实,使我县农村经济保持了稳步发展的良好势态。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4亿元,增长5.3%。其中农、林、牧、渔业产值分别为14.1亿元、1.3亿元、14.8亿元和0.9亿元,同比增长2.2%、6.0%、8.1%和7.2%。 农业坚持“稳粮调结构,增收奔小康”的工作思路,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强化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行土地流转和业主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综合效益;积极推广实用增产新技术和新品种。通过上述措施,实现了农业的持续发展。全年实现农业(种植业)产值14.1亿元,增长2.2%。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农产品名称 2002年 2003年 ±% 粮食产量(万吨) 60.0 59.4 -0.98 小 麦 6.2 5.4 -13.20 水 稻 31.2 30.7 -1.68 玉 米 10.6 10.9 2.41 红 苕 6.0 5.7 -5.33 油菜籽(万吨) 3.8 4.5 16.47 烟 叶(吨) 1520 1536 1.05 苎 麻(吨) 10084 11674 15.77 水 果(万吨) 4.6 6.6 7.61 蔬菜瓜果(万吨) 36.2 40.0 10.40 林业生产坚持依靠科技促发展,依据法律抓保护,森林拥有量和木材蓄积量进一步增加。一是抓好国土绿化工作,2003年全县成片造林8万多亩,零星植树2千万株,退耕还林2.5万亩,完成投资250多万元。二是加强执法,严格管理,坚决执行限额采伐制度,禁止超额和无证采伐,严厉查处各种毁林损林事件。三是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到2003年底,我县森林履盖率达26.4%,木林蓄积量达304万立方米,林业产值为1.3亿元,增长6.5%。 畜牧业坚持“瞄准市场调结构,依靠科技突特色,壮大规模抓产业,攻质求效促增收”的指导思想,以四大项目建设、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动物防疫检疫为重点。抓畜禽品种改良优化牧业结构;提倡科学饲养,实行疫病综合防治;靠科技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牧业生产效益;实施“放心肉、放心奶”工程,扩大肉、奶消费量,带动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2003年畜牧业产值达14.8亿元,增长8.1%。主要畜产品产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畜产品名称 2002年 2003年 ±% 出栏肥猪(万头) 122.1 123.1 0.82 出栏牛(万头) 7.7 8.5 11.39 出栏羊(万头) 17.1 21.0 22.82 出栏家禽(万只) 1805 1900 5.30 肉类总产量(万吨) 13.1 13.8 5.76 禽蛋产量(吨) 12080 12585 4.18 蚕茧产量(吨) 1200 1211 0.92 存栏生猪(万头) 95.5 99.1 3.77 存栏牛(万头) 15.8 15.9 0.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