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达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立足基层,面向农村,服务群众,取得蓬勃发展。突出文艺工作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文艺创作硕果累累。2003年,发表报刊连载中篇小说2部,出版诗集2本,新创剧(节)目9个,发表各类文艺作品800多件。其中获国家级奖的有5项,省部级的1项,市厅级的4项,市级部门的11项,位居全市第一。全年共组织广大群众利用空余时间进行自娱自乐、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121场。全年组织“三下乡”活动6次,发送各类资料30000余份。基层文化建设常抓不懈,巩固了先进文化县成果。到2003年末全县共有75个宣传文化服务中心,建立了村级文化室238个;有文化市场经营户409家,其中城区229家,位居全市之首。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文化市场环境,促进了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广播电视事业坚持弘扬主旋律,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真实的事迹感染人。在坚持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同时,立足县情,办好广播电视节目,充分展示达县人民“热爱达县,建设达县”的崭新精神风貌。全年电台采编播《达县新闻》等3个栏目491组;电视台采编播《达县新闻》等5个栏目495组(期),播放电影电视剧及专题片达560余部。2003年新增(改造)光纤网络用户21300户,联网乡镇62个;广播覆盖率达95%。全县“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155套设备已全部安装、架设完毕,并健康运行。 档案事业继续稳步推进。档案工作本着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做好档案资料的规范化管理和开发利用,同时做好珍贵档案资料的抢救整理工作。2003年末拥有馆藏档案7.9万卷,增加937卷,保存资料5412册。全年提供查阅资料2586卷次,服务2045人次,提供复制材料2286页次。2003年底全县档案达省3级的单位317个,达省2级50个,达省1级37个;达国家2级的2个。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医疗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进一步完善。在狠抓医德医风建设,增加医疗机构收费透明度的同时,逐步推行药品招标采购制,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坚持加强地方病和重点疫情防治工作,严格控制各种传染病的流行和发生,“非典”时期,共投入资金18.6万元用于预防,其中人力4.3万元,物力3.6万元,财力10.7万元,确保了我县无一病例发生,取得了抗击“非典”疫情的重大胜利。2003年末我县境内拥有的卫生医疗机构369个,床位数1780张;卫生技术人员2501人,其中医生959人、护理人员452人;农村医疗站760个,医疗卫生人员1525人;全年医院和卫生院诊疗人次为145.4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3.6万人次,治愈好转率96.6%。儿童“四苗”全程接种率达95.24%,新法接生7474人,接生率94.06%。群众爱国卫生运动得到加强,全年改水受益600余人,改水投资250万元;改厕3800户,改厕资金175万元,卫生厕所普及率37.35%。统一开展较大规模的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4 次,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有较大改善。 体育事业始终坚持以群众体育为主导,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全年共举办老年体育、学校体育、农村体育和职工体育等各种体育竞赛活动187项,参加人数1.8万人次,观众达21万多人,经费投入35万余元。举办县级和行业系统体育运动会21次。2003年我县参加上级各类体育比赛成绩突出。获省级奖2项;获市级奖5项,其中冠军2项。广泛开展学校体育,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素质。全年学校体育“达标”实施面为100%,达标率为94.6%。向大专院校输送了39名体育人才,向市体校输送了64名尖子运动员,位居全市前列。 十一、人民生活和旅游 2003 年城乡居民收入有所增加。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04元,增长6.5%;农民人均纯收入2430元,增加133元,增长5.8%。年末在岗职工人平工资达到9402元,增加643元,增长7.3%。城乡居民储蓄随着收入的增加有所增加。全年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36.58亿元,增长12.7%。其中,城镇居民储蓄余额为15.28亿元,增长22.8%;农村居民储蓄余额为21.30亿元,增长6.4%。收入的增加促进了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穿、用住、娱乐消费趋于多样化,旅游消费成为一种时尚,人们已不再满足于温饱,而是注重生活的质量,吃讲究营养、住讲究宽敞、穿讲究漂亮、用讲究时尚。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515元,增长7.1%,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1831元,增长1.4%;农民人均居住面积35.4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4.7平方米。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全县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 31582人,入保金额9549万元。其中机保16968人,入保额5685万元;企业保险14614人,入保额3864万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5652人,全年发放低保金780万元。 旅游业受“非典”疫情影响不大,仍然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全年接待游客46.3万人次,旅游收入1.1亿元。年末全县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国家AA级旅游风景区1个。 十二、人口和计划生育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展顺利。全年以抓基础、重宣传、强服务的指导思想,严格实行层层目标责任管理,逗硬执行“一票否决制”。通过开展“生产、生育、生活”三结合教育和“少生快富奔小康”活动,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遏制。年末总人口126326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800人,下降5.2%,出生率7.73‰;人口自然增长率2.30‰。计划生育率93.87%。 注:1、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要求,自2004年1月1日起,各地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中文名称改为地区生产总值,其核算口径、内容、范围不变。 2、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比例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