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珙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6 宜宾市珙县统计局

旅游环境不断优化,服务水平继续提高,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至年末,全县较大型的涉旅宾馆有3家,其中星级饭店1家,有星级饭店客房总数303间。旅游入境人数稳步增长,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22.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4%;国内旅游收入108.7万元,比上年增长25%;全年共投入资金12万元对育江河上游珙县段生态环境进行整治。

六、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增长平稳。全年地方财政收入6918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3%,其中税收收入4707万元,增长30.35 %。在税收收入中,增值税882万元,增长40%;营业税 967万元,下降13%;城市维护建设税803万元,增长55 %;资源税552万元,下降3 %;个人所得税305 万元,增长22 %;房产税 171 万元,增长11%。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5134万元,比上年增长27.38%。其中,农业支出813万元,比上年增长24%,基本建设支出3445万元,增长5%;教育支出6350万元,比上年增长28 %;医疗卫生支出1901万元,增长49%,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351万元,下降3%。

至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54092万元,比上年增长23.07%,其中企业存款50439万元,比上年增长67.22%,储蓄存款177354万元,比上年增长12.65%。贷款余额86780万元,比上年增长8.26%。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51832 万元 ,现金支出 57252 万元,收支相抵现金净投放5420 万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我县主要的两家保险公司中国人寿和中国财险2006年全年保费收入3275万元,比上年增长50.85%;保险赔付款金额1576万元,比上年增长21.98 %。

七、城市基础设施

2006年,我县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投资延续上年度的良好发展态势,工程进展顺利,建设步伐呈现逐月加快的态势。

城区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完成8542万元,先后组织实施并完成户外广告、余箐工业园区、巡场镇旧城街道综合整治、迎宾广场、巡场河整治、武家桥边坡整治等6个专项规划。

全年交通建设投资完成5280万元。其中上罗至罗渡水泥路改造工程、七星桥、泰和桥、杨洛路、珙一高水泥路、孝儿丝厂水泥路、底洞镇小河至建设段水泥路、底洞瑞华至民建段水泥路等项目竣工通车。

八、教育

2006年,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不含技工校)208所,在校学生总数65575人,专任教师总数2527人,其中普通中学专任教师总数1135人。

切实加强学前教育。全县共有幼儿园106所,其中民办99所,在校幼儿人数8880人,其中学前班人数3510人。

基础教育进一步巩固,继续推行高中教育。全县小学173所,招生数6437人,在校小学生42276人,比上年减少1303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6 %,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普通中学31所,招生8658人,在校学生23299人,比上年增长24%,初中升学率达到52%,比上年增长1.7个百分点。

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全县中等职业教育(职高)3所,招生1140人,在校学生2025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至年末,全县共有医院、卫生院共28所,共有各类医疗病床730 张,医院、卫生院共有卫生技术人员895 人,其中执业医师433人,注册护士222 人。制定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年新型农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289367人,参保率达90.3%

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广播电视覆盖率进一步提高。2006年末,无线广播电台1 座,调频转播发射台1 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82.51 %;广播电视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87.37 %。全县有线电视用户36000户。

文艺舞台呈现丰富多彩的繁荣景象,全年共主办或参与主办各种大型文艺演出活动30多项(次)。先后主办了“祝福春天” 文艺联欢会、“春的脚步”迎春团拜会、广场大型春节篝火晚会、“时代巾帼,魅力僰乡”方阵演唱会、“七?一清廉正气之歌”演唱会、“激情广场大家唱”文艺晚会等大型活动。

全年组织开展文艺采风活动6次,创作音乐、舞蹈等各类文艺作品230余件,在全国、省、市各类演出活动和媒体发表、播放和展示达180余件,并有15件荣获市级以上多个奖项,特色文化创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组织参加各级竞赛,竞技体育又创佳绩。少儿门球队代表宜宾市参加省少儿门球比赛荣获冠军,又代表四川省出席全国比赛;组建男篮参加“庆五一宜宾市职工篮球运动会”获得冠军。

县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不断增加,致年底,藏书达5万册,比上年增长25%。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至年末,全县户籍人口41.6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 4160 人,出生率为9.85 ‰;死亡人口2620 万人,死亡率为6.29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57 ‰。

优化创业环境,完善以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为导向的就业政策。至年末,全县单位从业人员25463 人,比上年末减少257人。单位从业人员年均劳动报酬14939元,比上年增长15.70%,其中县及县以下企业年均劳动报酬9879元。至年末,全县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6487人,登记失业率为4.13%。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据抽样调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7270元,比上年增长9.98%,其中工薪收入5026元,比上年增长14.31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3255元,增长8.57 %,其中工资性收入1282元,比上年增长20.38%。全县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861元,比上年增长15.24%,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1420 元,增长16.78%;食品消费2520元,比上年增长9.6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87元,增长11.48%,其中食品消费支出1248元,增长8.7%。

居民储蓄继续增加。至年末,全县居民储蓄存款177354万元,比年初增加19912万元。其中,定期储蓄存款余额111230 万元,比年初增加10224万元;活期储蓄存款余额66124万元,比年初增加9688万元。

居民居住质量不断提高,全年全县完成住宅建设投资5669万元。社会保障制度继续完善。至年末,全县共有 13289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有10236人参加农村医疗保险;有11000 人参加失业保险。医保改革进一步完善,至年末,全县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共有13799人,共支付保险金额382万;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人数共有289367人。扩大社会福利与救助覆盖面。养老服务事业不断加强。至年末,全县共有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数19个,床位318张,新增床位58张。社会救助政策不断完善。至年末,全县有16466 人享受政府救助,比上年末净增 4355 人。其中,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547人,净减118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919人,比上年末净增 4237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