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长宁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6 宜宾市长宁县统计局

长宁县统计局

二00七年三月二十五日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县委、县政府组织带领全县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生态长宁、魅力长宁、和谐长宁”目标定位,沉着应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风正心齐、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一、综  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市统计局审定,2006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11亿元,增长13.3%。其中:一产业完成增加值8.19亿元,增长4.5%;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0.9亿元,增长27.3%;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02亿元,增长12.9%。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16%、54%、30%,分别拉动经济增长2.13、7.18和3.99个百分点。从需求角度上看,投资、需求、净出口“三驾马车”依然是以投资推动为主。其中:总投资增长15.3%,最终消费增长12.1%。总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1%,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6%,分别拉动经济增长7.32和5.93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05年的31.3:36.2:32.5演进至2006年的29.1:38.0:32.9,与上年相对一产业比重下降2.2个百分点,二产业比重上升1.8个百分点,三产业比重上升0.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排序继续保持2:3:1格局。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全县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13.81亿元,增长18.1%。其中:一产业增加值3.01亿元,增长8.0%;二产业增加值6.67亿元,增长24.4%;三产业增加值4.13亿元,增长16.4%。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05年的45.8%,上升至2006年的49.1%,同比上升3.3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4%,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8.5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继续保持温和平稳态势,全年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3%。其中:食品价格指数上涨3.1%,粮食价格上涨5.5%,禽肉价格上涨3.3%,水产品价格上涨2.5%,居住上涨7.9%,烟酒及用品上涨1.3%,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上涨1.9%,水电燃料价格上涨7.0%,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4%。

纵观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总体运行是好的,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矛盾,其具体表现为:一是县域经济基础脆弱,发展压力较大;二是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经济增长的资源性约束加剧;三是经济增长对投资依赖性较大,结构性矛盾突出;四是增长方式粗放,节能降耗难度较大。

二、农  业

2006年全县农业虽然经受了百年不遇的旱灾影响,依然保持了平稳的发展势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13.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60%。其具体表现为:一是种植结构日趋优化。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7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00公顷,增长0.55%;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212公顷,比上年下降682公顷,下降4.03%;蔬菜种植面积4890公顷,增长1.94%;糖料种植面积461公顷,增长0.22%。同时订单农业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推广和扩大,从而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增多降少。其中:粮食总产量实现21.36万吨,比上年同比下降0.28%;油菜籽产量4258吨,增长24.57%;蔬菜产量13.41万吨,增长2.43%;水果产量4.37万吨,增长11.6%;茶叶产量1382吨,增长3.0%;糖料产量1.15万吨,增长0.39%。全年种植产值实现5亿元,占农林牧渔产值比重为36.23%。二是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年出栏肉猪54.50万头,增长5.7%;小家禽出栏1068万只,增长5.0%;牛、羊、兔出栏分别增长5.5%、5.8%、2.9%;肉类总产量5.88万吨,增长5.0%(其中,猪肉产量4.07万吨,禽肉产量1.55万吨,分别增长5.4%和3.8%);禽蛋产量5280吨,增长18.8%;蚕茧产量641吨,增长1.9%。全年畜牧业实现产值6.82亿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46.4%。三是水产品养殖规模继续扩大,水产品产量7200吨,增长5.6%。实现渔业产值7599万元,占总产值比重为5.5%。四是生态建设进展顺利,林业生产快速发展6.8%。2006年,经上级核定全县森林总面积为4.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4.1%,其中全县累计退耕还林面积7133公顷,实现林业产业9451万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比重为6.8%。全县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个,保护区面积4400公顷,其中:中心景区面积1900公顷。五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县基本农田累计实现有效灌溉面积15312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00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13.53万千瓦时,农业机械作业面积5.96万公顷,农村用电总量7119万度。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6年,全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发展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合理组织和安排有效生产,确保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县工业增加值完成85880万元,增长22.6%,工业生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2.9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70442万元,增长25.9%。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多降少。在列入全县考核的11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8增3降,其中:原煤增长8.38%;机制纸增长7.56%;水泥增长2.35%;日用玻璃制品下降4.63%;白酒增长14.71%;农用化肥增长33.4%;电站水轮机增长53.0%;发电量下降8.25%;自来水生产增长17.5%;鲜冻畜肉增长16.25%;硫酸增长2.85%。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工业利润再创历史新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4.53亿元,增长20.08%。实现利税1.73亿元,增长17.68%,其中,利润1.10亿元,增长23.6%,税金及附加0.63亿元,增长7.4%。全县列入工考的24户企业继续保持“零亏损”。工业经济效益指数170.2%,比上年上升12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6.65%,比上年上升2.05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4.24%,比上年上升1.8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98.36%,比上年上升0.26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2.65次,比上年加快0.1次。成本费用利润率8.56%,比上年上升0.45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70468元,增长4.85%。

建筑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县年末实有三级以上建筑企业11个,与上年持平。从业人员6861人,增长5.8%。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9600万元,增长43.0%。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3.07万平方米,增长44.6%。房屋建筑竣工面积65.24万平米,增长18.1%。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31亿元,同比增长16.3%,其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