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盐亭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6 绵阳市盐亭县统计局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紧紧围绕“一心为人民,全力谋发展”主题,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全力实施“工业强县、产业富民、商旅活县”发展战略,创新观念,创新思路,创新举措,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进步。

一、综     合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6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  30.90亿元,同比增长9.2%。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24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96亿元,增长22.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70亿元,增长12.7%。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 52.5:19.3:28.2,比2005年的产业构成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4.49亿元,增长17.0%,占GDP的比重为46.9%。

二、农   业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7068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5%。其中:农业产值91067万元,下降1.2%;林业产值9629万元,增长7.6%;牧业产值145316万元,增长11.1%;渔业产值13460万元,增长11.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596万元,增长10.2%。

农作物播面扩大,产量下降。农作物总播面84059公顷,比上年增长3.0%,其中粮食播面60073公顷,比上年增长4.7%。由于干旱,全年粮食总产量264962吨,比上年减产4.96%。其中:大春粮食减产11.76%,小春粮食增产10.63%。稻谷产量76082吨,减产16.0%;小麦产量86687吨,增产9.9%;玉米产量65015吨,减产5.8%;红苕产量27650吨,减产16.7%;油料产量23581吨,减产3.7%;蔬菜产量133097吨,减产5.3%;水果产量3213吨,增产0.6%。

绿化造林成绩显著。退耕还林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进一步实施,森林资源管理依法加强,年末全县森林覆盖面积8066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4.8%。

畜牧业持续增长。全年实现牧业产值145316万元,增长11.1%。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4.4%。全年出栏肉猪72.94万头,增长5.4%;出栏家禽1580万只,增长17.0%;年末生猪存栏51.60万头,减少8.5%。肉类总产量达94600吨,增长8.6%;牛奶产量210吨,增长5.0%;禽蛋产量26000吨,增长2.7%。

渔业生产稳定增长。由于近年对水产品养殖的重视、新品种的引进和养殖新技术的大力推广,全年水产品产量达11500吨,比上年增长12.0%。

农机、水利工作稳步推进。2006年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143679千瓦,比上年增长13.3%。

2006年末全县共有水利工程6378处,增加9处。总蓄水量15790万立方米,有效蓄水量12637万立方米,有效灌面19605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06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56094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1.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7户,比上年新增 1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3773万元,增长53.7%;实现工业增加值19854万元,增长79.2%;产品销售收入实现54144万元,增长47.2%;利税总额实现2565万元,增长64.0%;亏损企业2个,亏损面7.4%。

建筑业平稳发展。2006年末,全县有建筑施工企业9户,建筑业完成总产值45000万元。房屋施工面积499032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76730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继续加大。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28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8.99%。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4850万元,同比增长74.3%;更新改造投资13550万元,同比增长48.9%;房地产开发投资3250万元,同比增长25.0%。

五、国内贸易、旅游和招商引资

消费品市场流通活跃。2006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30263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6%。其中,全县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7796.6万元,同比增长15.2%;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9134.4万元,同比增长29.3%。

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66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倍;旅游人数实现20.86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63.2%。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县引进项目20个,到位资金26411万元,增长51.8%,其中引进外资186万美元。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运输运量平稳增长。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833公里,其中等级公路484公里。全年公路客运周转量16950万人公里,同比增长16.2%;公路货运周转量2493万吨公里,同比增长13.9%。

邮政、通讯业稳定发展。2006年,全县实现邮政业务总量1693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2.2%;年末全县固定电话机用户达60377户,增长10.8%,其中住宅电话55074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75000户,增长25.2%;国际互联网用户1884户,增长12.7%。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7637万元,同比增长26.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514万元,同比增长19.9%;基金收入1123万元,同比增长89.7%;财政总支出实现52101万元,同比增长40.2%。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6845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721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4%;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9947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2%。

保险业有序推进。2006年末,保险企业达到5户,新增1户,全年各类保险承保额855977万元,较同期增长3.3%。各类保险保费收入5443万元。各类保险赔款及期满给付支出1238万元。

八、教育、科技、文化、卫生

教育、科技事业健康发展。2006年年末全县有中、小学校187所,在校学生74381人,专任教师3544人。其中小学147所,在校学生38325人;普通中学40所,在校学生3605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9%。

全县有专业技术人员8325人,其中农业技术人员1923人;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32个。

文化、卫生事业不断加强。2006年末全县有公共图书馆1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32000册。乡镇广播电视站36个,广播覆盖率  95.0%,电视覆盖率95.0%。体育场馆数 140个。

年末全县有医院、卫生院40个,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840人,医生366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1137张。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加强。全县年末总人口为60.17万人,比上年减少0.3%,其中:男性人口31.4万人,女性人口 28.77万人;农业人口51.61万人,非农业人口8.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79‰,人口死亡率为8.2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1‰。计划生育率为  9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