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三台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6 绵阳市三台县统计局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79亿元,比上年增长18.8%。

基建项目开工不足。全年基本建设施工项目54个,比上年减少7个;新开工38个,比上年减少17个;年初确定重点项目20个,开工15个。全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43亿元,比上年减少2.0%,其中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35亿元。分行业看,农林牧渔业完成投资3303万元,电力行业完成投资2925万元,交通完成投资6253万元,教育完成投资3319万元,卫生完成投资1967万元。

更新改造投资高速增长。全年完成更新改造投资3.43亿元,比上年增长33.8%。

房地产开发投资大幅增长。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90亿元,比上年增长47.7%。

城镇私人投资增长快于农村。全年完成其他投资3.03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城镇私人建房投资1.01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农户固定资产投资2.02亿元,比上年增长1.2%。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繁荣,农村市场更活跃。随着我县经济持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品市场稳步发展、供应充足、销售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83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县的零售额12.7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县以下的零售额19.1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24.6亿元,比上年增长15.0%;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59亿元,比上年增长15.5%。

旅游业发展较好。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18亿元,比上年增长33.6%,接待旅游者101.96万人次。全县有星级饭店5个,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区27个。

六、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引进项目91个(按市政府规定口径,即市以外,50万元以上),协议引资12.6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到位资金7.17亿元,比上年增长67.3%。

七、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运输业不断发展。年末县境内公路总里程1143公里,其中等级公路523公里,境内等级外公路里程620公里。全年公路客运周转量35085万人公里,公路货运周转量9251万吨公里。

全年发生交通事故1466件,死亡52人,损失额达70.7万元。

邮政电信业发展较快。全年邮政业务收入1400万元,电信业务收入6031万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13万户,其中城市住宅电话1.8万户,农村住宅电话6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9.9万户,国际互联网上网用户7454户。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小幅增长。2005年,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19619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471万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4.1%;上划中央”两税“收入5148万元。全县财政总支出65338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63288万元,基金预算支出2050万元。当年财政供养人员26003人,其中:在职人员18272人,离退休7731人。

银行存货差持续扩大。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1.42亿元,比年初增加9.1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1.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4.39亿元,比年初增加7.0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8.9%。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1.99亿元,比年初减少1.04亿元,比上年末减少4.5%。全县金融机构存贷差达29.4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16亿元,增长52.7%。存款中,居民储蓄存款占86.3%,企业存款占6.0%,农业存款3.1%。贷款中,短期工业贷款占5.4%,短期商业贷款占22.2%,农业贷款占33.0%。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技术成果显著。年末全县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621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人员2306人。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120个。落实攻关计划项目1项。高技术产业企业4个,实现高技术产业总产值12591万元。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县有小学校347所,在校学生112136人,专任教师404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8%。普通中学校85所,在校学生92331人,专任教师4414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所,在校学生5760人,专任教师341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县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13万册,镇乡都建立了广播站,广播、有线电视已基本实施村村通,农村有线电视用户18.5万户,城区有线电视用户3.5万户,广播和电视覆盖率均达到了98%。

卫生环境逐步好转。年末全县有医院、卫生院133个,医院、卫生院床位数1952张,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1762人,其中医师644人,助理医师265人,注册护士376人。

体育精神深入人心。全县有体育馆2个,全年举办、承办各类体育赛事多次,既培育了全民参与体育的热情,又宣传了体育竞技精神,提高了城乡居民的整体素质。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全县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劳动报酬10845元,比上年增长11.0%。在岗职工年平均劳动报酬11614元,比上年增长1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41元,比上年增长6.5%。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875元,比上年增长3.1%。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097元,比上年增长9.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79元,比上年增长23.2%。

社会保障能力增强。截止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02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23%。失业保险参保19209人,发放失业保险金86万元。职工养老保险参保28774人,保费收入6801万元,发放保险金8143万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35832人,保费收入2533万元,发放保险金2235万元。参加农村养老保险10572人。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47个。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22072人,发放低保金1300万元。农村定期救济8344人。

十二、环境保护

环境质量改善。年末,县城建成区面积14.1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68平方公里,县城有垃圾处理站3。全县森林面积75994公顷,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700万元,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为99.5%,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为94.9%,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十三、人口

人口数量下降。年末,全县总人口1457761人,比上年末减少0.2%。其中:男性766359人,女性691402人,男女性别比为:110.8:100;农业人口1285612人,非农业人口172149人;当年出生9594人,当年死亡5104人。人口出生率为6.58‰,人口死亡率为3.5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08‰,计划生育率为93.1%。

注:《公报》中使用数据为统计快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