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绵竹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四、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有普通中学32所,中心小学131所,职业中学3所。普通小学在校生数33349人,毕业生数6041人,教职工人数2284人,其中,专任教师1896人,学龄儿童总人数32794人;普通中学在校生数23614人,其中,初中17453人,毕业生数7418人,教职工数1869人,其中,专任教师1507人;职业中学在校生数2681人,毕业生数644人,教职工数258人,其中专任教师196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38人;幼儿园40所,在园幼儿数11760人。地方财政支出中用于文化教育事业支出8452万元,比上年增长14.39%。本年内,政府以科技扶持的方式共投资1000万元,对我市15所学校(单位)的教育“城域网”进行了改造,并进一步加快实验和电化教育的装备,从而加快了我市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科技事业成效显著。2003年,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院市科技合作行动计划建议书》和《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绵竹市人民政府科技合作行动计划意向书》,以及《绵竹市第二轮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工作实施意见》。我市承担2000-2002年度德阳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4项,其中工业类8项,农业类4项,社发类2项。其中11项已于2003年7月全部通过验收。鼓励支持乡镇企业申报,并争取到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共9项。抓好龙蟒集团作为“十五”第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型星火龙头企业的实施与管理。我市建立了绵竹市科技计划项目库和拥有涉及食品、化工、机械加工、信息、医疗卫生、畜牧、文化艺术等方面的70余名专家的专家人才库,并在剑南商网([url]www.mzkj.com[/url])上向外发布。绵竹市知识产权局、剑南春集团、龙蟒集团被德阳市人民政府授予“德阳市知识产权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科技成果显著,2003年获德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通过组织科普宣传共发放科普资料26万余份,共有20万人次参加了“科技赶场”。 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卫生: 2003年,我市充分发挥和调动社会文化事业和群众性文化组织的网络功能,以文化馆、图书馆、年画博物馆、文管所为龙头,全市镇乡文化站为依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全年共举办各种文化活动60多次。成功举办了以“民间艺术的保护、开发与民俗旅游”为主题的'2003第二届四川绵竹年画节',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生活栏目、文艺频道走进幕后栏目,以及中国教育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德阳电视台、中国日报(英文版)、四川日报西部开发报、德阳日报先后对此次年画节作了相关报道。年画节期间,还举办了'2003四川首届“剑南春”杯群众曲艺大赛'。我市公共图书馆总藏量13.8万册(件),其中:古籍1.82万册,普通图书6.70万册,报纸期刊5.6万册,音像资料400盒,地方文献1100册。 以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与大型竞技体育比赛相结合,推动全民健身计划,普及群众体育活动。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元旦”环城赛,还举办了“万仕邦”杯足球明星友谊赛、“剑南春”杯职工体育比赛、“林辰”杯登山比赛、老年综合性体育比赛。参加了省、市体育比赛活动十余项,获单项第一名4个、第二名1个、第三名3个,获团体第一名1个。全年先后向四川省、成都市体校输送运动员10多名,向德阳市体校输送运动员20多名。 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发展。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全市26个镇乡全部开通了有线电视,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到了3.6万户,有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有线广播电视台各1座,全年转播及制作电视节目42台套,共播出自制节目4260小时。广播人口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98%。 卫生事业成绩显著。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43个,卫生技术人员1352人,其中:执业医师466人,执业助理医师185人,注册护士359人,有病床位1691张。有252个村级卫生医疗站,乡村医生和卫生员662人,有个体诊所41个,个体医务人员62人。 环境保护: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有效控制,环境保护意识得到明显提高。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与德阳市政府签定了《德阳市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责任书》。市政府建立了新建项目联合会审机制,由发展、经贸、环保、国土、建设等部门联合会审把关,严格禁止污染严重的“十五小”企业的建设。在去年完成25家污染企业达标排放的基础上,本年又完成7家污染企业的达标排放,并责令关闭了西南选治厂等12家严重污染企业。根据绵竹监测站的监测报告显示:经过治理、关闭和调整结构措施的实施,绵远河绵竹责任段COD排放总量削减了11%,达到了德阳市政府规定的三类水标准。马尾河、射水河出境段面水质已经达到三类标准;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到良好。2003全年空气质量状况:总悬浮颗粒物为轻度污染,二氧化硫良,二氧化氮良。 公用事业。城市公用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实有建城区道路总面积16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1.20%,城市排水管道长度135公里,增长20.54%,水厂综合生产能力达到日产水29.5万吨,全年供水总量达到2610万吨,全年用电量77503万千瓦小时,下降2.50%,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9145万千瓦小时,增长10.09%,园林绿地面积4965亩,增加300亩,城市人均绿化面积6.46平方米,建城区绿地覆盖率17.6%。 五、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人口自然增长呈现负增长态势。据公安部门统计,2003年末全市总人口为512545人,比上年增加186人。其中:男性261770人,男女性别比例为102.39:1。非农业人口102241人。全年出生人口3212人,出生率6.25‰;计划生育率为96.86%死亡人口3824人,死亡率7.4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2‰,净迁入人口798人。 人民生活: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增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75元,比上年增加451元,增长5.76%;农民人均纯收入3076元,比上年增加166元,增长5.70%。居民消费构成稳定。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94%,比全省水平38.9%低4.9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0.5%,比全省水平53.8%低3.3个百分点。 居民住房面积扩大。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9平方米,比上年减少0.3平方米,住房质量有所提高、结构得到改善。 居民储蓄增加。2003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85405万元,比年初净增39982万元,增长16.29%。其中,活期存款余额87707万元,比年初净增14222万元,增长19.35%;定期存款余额197698万元,比年初净增25760万元,增长14.98%。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5568元,比上年净增607元,增长1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