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绵竹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6 德阳市绵竹市统计局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实践“三个代表”,奋力推进“三个转变”,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型经济强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狠抓工业经济,加快农业开发,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经济

国民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初步测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72.07亿元,比上年增长13.02%,增长速度攀至近十年来的新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062元(按2003年12月31日汇率折算,达到1711美元)。综合经济评价已经连续9年荣膺四川省“十强县”称号。在2003年四川省县级经济综合评价中,我市位居第五,比上年提升一位。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位置更加突出,一、三产业比重有所下降。全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66亿元,同比增长5.0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7.51亿元,同比增长19.2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90亿元,同比增长7.80%;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上年的17.4:49.0:33.6调整为16:52:32。它们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74%、69.59%、21.67%,分别拉动GDP增长1.23、9.87和3.04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企业改制工作卓有成效:顺利完成大型国企剑南春集团公司的改制,到2003年底,我市包括剑南春在内的77家国有集体企业顺利实现改制,国有资本全部从经营性领域退出,非公经济比重进一步提高。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1.42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43.60%。比上年提高了6.06个百分点。招商引资成绩显著:全年共引进内资项目150余个,其中百万元以上的项目有90余个,千万元以上的项目7个,完成引资总额47487万元,协议引资完成43705万元,实际到位资金30406万元,同比增长85%。本年新引进外商投资企业2家,增加投资的外资企业1家,迁入外资企业1家,注册资本983.57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029万美元。对外开放效果突出:沿山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四川绵竹第二届年画节、第二届梨花节和赏果节的成功举办,吸引了省、市内外的大批游客,全年我市共接待游客64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316人次,创汇3.73万美元。

财政收支均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88829万元,同比增长25.4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5881万元,同比增长51.40%;一般预算收入31816万元,同比增长42.04%;一般预算支出50873万元,增长35.70%。

三大需求共同拉动,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30060万元,同比增长23.70%。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4810万元,同比增长59.29%;更新改造投资44828万元,同比增长2.27%;房地产开发投资19993万元,同比增长60.91%。年末新增固定资产77926万元。

——消费热点突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78535万元,同比增长14.0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7230元,增长7.5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322元,比去年增长5.60%。绵竹学习型城市创建活动的开展,以及宽带业务的拓展,使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和交通通信消费成为绵竹城镇2003年的消费热点:全年城镇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184元,比上年增长11.42%,交通通信消费566.34元,比上年增长13.59%。农村消费热点表现为交通、居住、通讯三个方面:交通费用支出大幅提高,人均达到46元,同比增长94.4%;居住方面支出同比增长64%;通讯费用支出人均达到92元,同比增长50.8%。农村文化教育费用人均175元,在多年持续上升后首次出现了下降,同比下降了21.5%。

——外贸出口竞争力增强。在一、二季度受“非典”影响的情况下,外贸出口仍然保持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完成5223万美元。其中出口完成4601万美元,比同期增长

1.43%,确保了我市在德阳市六县(市、区)外贸出口连续多年第一的位置。出口地区扩大:产品销往亚、非、拉、欧的20余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主体扩大:截止本年,我市获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有32家,其中本年新获经营权的有11家。

二、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各类资金1442.5万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2043处,工程量达到98.75万方;为减轻农民负担,由市政府投入200多万元在全市建设推广U型渠槽,全年已经建成180公里;我市的部省专项建设项目――“农村小型水利公益设施”,新建水源工程5处,防渗改造山坪塘5座,新建蓄水池33口,取水池50处,沉沙凼115处,安装U型渠18.114公里,累计总投资170.95万元;投入164.3万元完成了19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完成坡地改造190亩。完成了官河四合渠、永红支渠、硼堰支渠、人民渠27支渠防渗整治16公里,水库病害整治4座,堤防水毁修复10处,1.58公里,新建堤防1.408公里,并完成了官宋硼堰枢纽改扩建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顺利实施,2003年投入177.6万元,完成了4400亩土地治理及农田基础设施改造。

继续全面实施了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等项目。2003年完成天保公益林造林2000亩,实施封山育林3000亩,成立了专业的管护队伍13支,确定管护人员140人。森林管护面积达到52.9万亩。建成了1250亩的杉木采种基地。全市完成退耕还林试点工程3.6万亩的两次抚育以及粮食和现金兑现工作。完成新播育苗105亩,幼林抚育管理5.8万亩。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共投入资金5940万元,新(改)建公路104.38公里,改建桥梁3座。完成二环路8公里碎石路面工程和950米示范公路建设;完成德阿路清平绕场段建设工程;启动沿山公路遵道至九龙段路面硬化工程;启动沿山公路遵道至广济段13.8公里新(改)建工程,启动绵(竹)罗(江)路通县工程,并完成路基部份建设;启动什地人民渠桥改建工程、九遵路干河子桥改建工程。完成新市石亭江大桥桥面改造加固工程,58公里村道硬化工程。对成青路东段标线进行了试点改造,对德阿公路绵竹段、成青公路绵竹段、绵广路、二环路绿化带进行了维护。省、县级公路好路率达98%,绿化率达98%,保持了公路的畅、洁、绿、美。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开发和建设绵竹市城东新区为主导的绵竹市城市建设力度加大。绵竹新城总体规划基本形成,耗资43万元的绵竹新城模型馆建成。与之配套的景观大道,回澜大道铁路立交桥也已于2003年11月全面开工。旧城改造工程――春溢街整治工程、安国桥至积英桥东岸滨河路改扩建工程、苏兴街及大树街道路新建工程、怡园广场工程等相继完成。市马尾河城区段防洪综合治理四期工程正在建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