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横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3-15 南宁市横县统计局

八、金融和保险

金融机构存贷款继续增加。2006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95546万元,比年初增加73141万元,增长17.3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24249万元,比年初增加67264万元,增长18.84%;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71428万元,增加31559万元,增长22.56%;金融机构存贷比从上年的3.02:1变为2.89:1。

保险业平稳发展。2006年末,全县全年保费收入6909.86万元,比上年增长9.8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673.61万元,增长3.05%;人身险保费收入5236.25万元,增长42.41%。全年各项保险赔款及给付2079.96万元,增长81.81%。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2006年,全县共组织实施县域科技创新试点示范、科技富民强县示范试点、横县科技局共组农业优势产业人才小高地建设等3个专项行动,共组织实施科技项目18项,投入科技经费873万元,引进新品种36种,新技术8项,开展关键技术攻关8项,科技成果登记3项,申请专利受理量31项,获授权专利8项。实施国家星火计划项目4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项,组织实施自治区级科技计划项目1项,安排市级科技项目12个。全县共取得科技成果2项,其中区内领先水平2项。全县拥有县属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11154人,中级技术职称以上人员4006人。

基础教育扎实推进。2006年末,全县共有普通中学49所,在校学生65102人,下降1.60%,毕业生21027人,增长2.35%;全县共有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2440人,增长66.32%,毕业生338万人。全县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74人。全县初中毕业升学率60.08%,比上年提高9.28个百分点,小学毕业升学率99.95%,学龄儿童入学率99.94%,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5.96%。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8672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成就。随着我县会节活动的增多,进一步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基层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2006年末,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县级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书量1300千册(件)。乡镇文化站17个。全县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6.0%,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3.0%。

医疗服务水平继续提高,城乡卫生保健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2006年末,全县共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7个(不含个体),其中医院、卫生院24个,妇幼保健院1个,医院、卫生院病床位966张。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249人(不含个体),其中执业医师476万人。卫生保健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继续推进,已建立行政村新型合作医疗286个,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714505人,新型合作医疗人数覆盖率73.76%。卫生防疫取得较好成效。全县未发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全县无重大传染病疫情暴发流行,无甲类传染病发生。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保持较高水平。儿童五项计划免疫接种率分别为卡介苗98.5%、百白破98.4%、脊髓灰质炎97.8%、麻疹98.5%、乙肝98.0%。全县无偿献血者2369人次,献血总量4219.3万毫升。妇幼保健工作较好,全县妇幼卫生技术人员85人,孕产妇死亡率57.24‰,婴儿死亡率9.32‰。农村卫生状况得到改善,已改水受益人口占农村人口达96.78%,村镇饮用水合格率91.97%,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53.06%,传染病发病率554.18/10万。

体育竞技取得好成绩,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横县运动员在参加全国性比赛中夺银牌2枚、铜牌1枚;参加自治区比赛中夺金牌4枚、银牌7枚、铜牌2枚。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全年开展各类群众体育活动7次,体育运动竞赛7次。在学校广泛开展体育锻炼达标活动,全县中小学在校学生体育锻炼达标率达89%。

十一、城县建设和环境保护

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2006年,在县城建设成效显著,长安大道、行政服务区、商业中心、综合市场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年内县城城市建设投入4555万元。年内新路灯立杆455杆,新装路灯535盏。年末实有道路长度91.12公里,道路面积147.8万平方米。“五横四环三纵”的城县路网格局初步形成。

公用事业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县拥有大小出租汽车46辆。2006年电网建设投资1837万元,全县用电量43063.25万千瓦时,增长8.50%,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2744.7万千瓦时,增长15.74%。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4180吨,县城气化率100%。全年自来水供水总量531.3万立方米。

县城绿化取得新进展。年末公园面积24公顷,公共绿地面积27.03公顷。年末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9.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64平方米。

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继续加大,全县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2006,县政府加大全县污染源整治达标力度,深化环境综合整治,生态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全年全县环境污染治理抽资总额3156万元,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34个;全县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72.24%,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为92.3%,工业二氧化硫达标排放率为98.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78.42%。建成区烟尘控制区共1个,烟尘控制区面积为14.2平方公里;建成区噪音达标区共1个,噪音达标区面积为6平方公里。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平稳增长。据公安部门统计,2006年末,全县户籍人口达1136890人,增长3.47%。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0.34‰,人口死亡率2.34‰,人口自然增长率8.0‰。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据抽样调查,2006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35元,比上年增加1496元,增长20.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171元,增长9.61%。农民人均纯收入3032元,比上年增加505元,增长19.9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788元,下降10.55%。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5581元,比上年增长30.52%。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41.8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1.76平方米。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据抽样调查,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空调器55台,家用电脑38.75台,移动电话175部,彩色电视机166.25台。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81台,摩托车53辆,移动电话64部,家用电脑1台。

社会保障功能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1281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21608人,参加社会统筹的离退休人数5088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2176人。全县社会福利机构110个,增加15个,床位1200张,增加150张,收养人数1082人,增长14.50%。社区服务设施26个,城镇社区服务中心1个。得到抚恤、补助的各类优抚对象2514人,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649人,得到社会保障救济人数1734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