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清城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新开工项目增多。全区在建项目266个,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201个,占总施工项目的75.6%。完成投资额超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44个,其中泰基工业城、创嘉实业、荣华柯式印刷、忠毅电子以及美亚宝铝业五个超亿元投资项目分别完成投资2.7亿元、1.19亿元、1.37亿元、1.3亿元和1.15亿元。 投资行业重点突出。制造业仍是我区的投资主体,完成投资26.83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6.0%,其次是房地产业,完成投资9.10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9.0%。房屋销售也非常活跃,全年完成房屋销售面积13.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3.1%。 五、 国内贸易 国内市场贸易成交活跃,物流畅旺。全区共有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住宿餐饮业企业37家,同比增加17家。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企业21家,同比增加10家,住宿餐饮业企业16家, 同比增加7家。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56亿元,同比增长18.6%,总量和增速在全市8个县、市、区中居第一位,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31.3%。一批新增限额以上的企业,如碧桂园半岛酒店、好来登大酒店以及清远市合盛贸易有限公司等,成为我区社会消费品市场新的增长点。 六、 对外经济贸易 2005年,全区新批“三资”企业34家,增资企业19家(次),实际利用外资金额2709.8万美元,同比增长1.17倍,“三资”企业总产值达2.36亿美元,同比增长1.51倍,其中出口1.87亿美元,同比增长2.11倍。全年实现外贸出口总额(海关口径)1.71亿美元,同比增长2.12倍。 七、财政和金融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41729万元,比上年增收7810万元,增长23.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078万元,比上年增收5466万元,增长47.1%。财政总支出41666万元,比上年增支8466万元,增长25.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支出39707万元,比上年增支7499万元,增长23.3%。 金融形势稳定。全区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7.70亿元(存贷款余额为本币,下同),比上年末增长29.3%,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2.9万元,比上年末增长25.9%。各项贷款余额24.81亿元,比年初增长17.9%。 八、旅 游 借市委、市政府大力打造优秀旅游城市之机,我区的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全年共接待游客350万人次,旅游营业收入5.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8%和43.2%。旅游景点不断增多,旅游设施、服务不断完善,使我区旅游业越加红火。黄腾峡漂流、广州后花园、白庙渔村等已成为我区远近闻名的旅游热点,新开发的牛鱼嘴生态旅游风景区,已陆续吸引不少游客前来休闲度假,成为我区旅游业的新亮点。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2005年,我区继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教育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2005-2006年学年初,全区各类学校(含幼儿园)共有209所,同比减少11所。其中职业中学1所,普通高中4所,普通初中25所,小学93所,幼儿园86所。全区共有在校学生107204人,同比增加1618人。其中职业中学在校学生3105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6946人,普通初中在校学生26898人,小学在校学生56446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3771人。共有专任教师4867人,其中职业中学专任教师146人,普通高中专任教师426人,普通初中专任教师1363人,幼儿园专任教师757人。 年末企、事业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38万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人员0.77万人。全区现有科研活动机构1所,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0人。 十、 文化、体育 文化设施逐步完善,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区现有文化馆1个,图书馆2个,藏书5.5万册,剧场、影剧院3个,放映电影82场。全区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已达到100%。群众性文化活动异常活跃,形式多样,涌现出大批优秀文学、美术、摄影、音乐、雕塑等作品。在“魅力清远”征文评奖活动中,我区共有9篇作品获奖,占了总数的37.5%。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人民身体素质不断提高。我区认真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积极组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全民健身运动得到广泛开展。体育组织建设不断完善,先后成立文化体育推广中心、武术培训中心和清城区钓鱼协会等。竞技体育成绩显著,在市三运会上,我区运动员共夺得金牌132枚,银牌70枚,铜牌61枚,金牌总数、团体总分和少年团体总分均排名第一。 十一、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业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医疗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 54个,其中综合医院1所,卫生院7所。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431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0.79张。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717人,其中执业医师166人,执业助理医师121人,注册护士230人。此外,全区还有个体诊所、卫生所36间,乡村卫生室180间。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年末全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4972人,同比增加1016人;社会养老保险人数22262人,同比减少628人;失业保险人数10916人, 同比减少54人;工伤保险14870人,同比增加5243人;生育保险6745人,同比减少34人。 社会福利网络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日趋完善。全区现有福利院1间,床位160张,收养人数120人;敬老院8间,床位250张,收养人数2138人;福利企业1家,招收残疾职工30人。全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160人,同比增加3412人,增长50.6%,其中农村8709人,同比增加3111人,增长55.6%,城镇1451人,同比增加301人,增长26.2%。 十二、 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上升。全区年末户籍总人口544389人,比上年末减少1500人,其中男性277780人,女性266609人,男女性别比为104.2%,比上年上升了0.6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5849人,人口出生率10.56‰,同比上升1.36个千分点;死亡人口2883人,死亡率5.20‰,同比上升0.39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5.35‰,同比上升0.96个千分点。全区计划生育率93.96%,同比下降0.51个百分点。 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25元,同比增加1143元,增长14.0%。市区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6.4%。全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7150元,同比增加1328元,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393元,同比增加410元,增长10.3%,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2255元,同比增长13.5%。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