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永顺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是:发电量为5272.33万千瓦时,自来水375.6万吨,水泥5.66万吨,铁合金957吨,纱3019吨,棉布12.6万米。 建筑业稳步发展,企业效益有所提升。2006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1039万元,增长6.7%。全县9家建筑业企业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898.6万元,增长25.49%,在建筑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完成2841.6万元,增长38.21%;集体企业完成5057万元,增长19.33%。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811万元,房屋施工面积11.8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8.87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2006年,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有所加快。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3667万元,增长25.45%,城镇完成投资71037万元,增长27.73%,农村完成投资12630万元,增长13.99%;基本建设完成65007万元,增长23.66%;更新改造投资完成4983万元,增长9.4%;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0万元,下降34.78%。 重点建设工程进展顺利。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开工或完工,桑永公路基本拉通路基;张花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步伐加快;高家坝防洪水库大坝基本建成,移民安置工作接近扫尾,启动了电站建设。松柏中型水库和张家湾等5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完工。城建规划工作进一步夯实,坚持南区开发与旧城区改造相结合,南区行政中心建设通过立项,湘潭休闲广场建设正式启动。王村开发区建设有新的进展,湘潭大道基本完工,芙蓉大道项目完进展顺成招投标。日贷项目王村水厂建设顺利,石堤、王村农贸 五、贸易 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保持繁荣,购销两旺。人们消费观念、消费领域、消费层次逐步更新,超市、专卖店、星级酒店、茶楼不断推陈出新。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6908.9万元,比上年增长1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9433.1万元,增长18.4%;餐饮业13726.4万元,增长12.8%;其他行业3749.4万元,下降11.9%。 招商引资工作有新突破。以“杭洽会”、“珠洽会”、“中博会”为平台,加大项目推介力度,全年新签引资项目13个,累计到位内资2.0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1%。 六、旅游业 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业突出王村古镇保护、景区管理立法和民族文化挖掘,苦练内功求发展,聘请国内权威专家高质量完成了《永顺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老司城、王村、小溪几个景区的《概念性详规》编制。通过“以商引商”,不二门旅游开发与韩国IB株式会社正式签约。旅游人气指数全面提升,全年共接待游客105.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9亿元,分别增长23%和52.8%。永顺塔卧跻身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精典景区;永顺猛洞河被评为全国六大“中国最佳漂流胜地”之一;永顺小溪正式对外开放。 七、 交通、邮电 通运输稳步发展。交通部门旅客周转量为32344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6.7%,货物周转量为19314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7.2%。 邮电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12937万元,增长20.3%,电信业务收入2922万元,增长11.49%;邮政业务收入1048万元,增长5.3%。在电信业务总量中,长途电话业务总量366.3万元;本地电话业务总量1451.52万元,。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48491户,增长15.87%,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5501户,增长4.78%;乡村电话用户32990户,增长37.88%;公用电话2747部,增长5.93%。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收支差距不断加大。全年完成财税收入7329万元,增长28.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826 万元,增长16.26%;完成财政支出47189万元,增长30.93%。其中支农生产支出完成3605万元,增长17.43%;林业支出1667万元,增长5.91%;水利和气象支出557万元,增长28.64%;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完成1182万元,增长32.51%%;教育事业费支出完成10830万元,增长17.58%;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完成3104万元,增长60.17%;行政事业离退休费支出4522万元,增长20.36%;社会保障支出完成1189万元,增长43.65%;城市维护费支出完成556万元,增长58.09%;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完成2971万元,增长11.69%。 金融运行平稳正常。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71119万元,比上年增加18176万元,增长11.88%,增速有所放缓,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8850万元,新增19200万元,增长17.51%,是存款增长的主要动力。全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07147万元,新增5109万元,增长5.01%。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保费收入2343万元,增长6.11%。其中人寿保险保费收入1716万元,增长4.56%;财产保险保费收入627万元,增长11.96%。全年保险赔款和给付支出596万元,增长2.4%,其中寿险赔款和给付支出230万元,增长7.98%;财产保险赔款和给付支出366万元.下降0.81%。 九、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队伍稳定发展,科技成果推广加快。全县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农业实用科学技术入户率达到95%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县共有中小学校(含职业中学)440所,比上年减少59所,其中普通中学36所,比上年减少3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277所,减少63所;幼儿园50所,减少6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全县在校中小学生79665人,减少1244人,其中初中生24708人,减少2677人,下降9.78%;高中生7924人,减少92人,减少1.15%(普通高中生7528人,增加935人,增长16. 8%;职业高中生488人,增加120人);小学生43589人,减少675人,减少1.5%。特殊教育学生54人,有教职工21人,其中专任教师20人。全县有中小学(含职业中学)教职工4905人,比上年增加169人(专任教师4171人),其中普通中学教师2192人,减少38人(专任教师1847人,增加115人);职业中学教师92人(专任教师70人);小学教师2508(专任教师2316人,减少53人,减少2.24%)。幼儿新入园人数为5190人,其中学前班人数4919人,在园幼儿8890人。幼儿园教职工人数为216人,其中专任教师106人。 入学率及升学率进一步提高。全县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59%,其中县城为99.78%;农村为99.45%。小学招生7506人,增加657人,初中招生7059人,比上年减少1627人,普通高中招生2978人,比上年减少236人。努力巩固“普九”成果,切实抓好入学保生。办学条件继续改善,突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中小学危房改造,启动项目校20个,土建项目78个,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