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永顺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3-15 湘西州永顺县统计局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民保工程全面启动。积极开展省级先进文化县创建活动,加快乡镇文化站建设,启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试点,土家族梯玛神歌等3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被列入省级保护名录。

广播电视事业日益繁荣。全县拥有广播电台1座,对县内广播节目3套,平均每日播音时间3小时,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40.22%。全县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节目47套,平均每周播出时间1190小时;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74.52%;全县有线电视用户4.9万户,增加0.2万户。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县医疗卫生机构52个,比上年减少一个,人员1378人,增加7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120人,增加22人,在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生433人,注册护士311人。全县卫生机构床位数1128张。完成12所乡镇卫生院改造,全县农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3.72%。计划生育以流动人口、下岗职工和县直单位为重点,加强管理,全面落实“村为主”,全年计划生育率为90.59%,比上年提高0.64个百分点。对702人农村两女结扎户和独生子女户落实了计生绿卡,为14人独生子女死亡家庭户扶助金发放到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实现了保类目标。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我县体育健儿在省“十运会”上勇夺8枚金牌,居全州第一。2006年5月永顺县门球队代表自治州参加了在石家庄举行的全国“长寿杯”比赛,取得前四名好成绩。 2006年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民健身周先进单位”。

十、资源与环境保护

主要资源:境内有5公里以上河流70条,年平均径流总量为87.58亿立方米,淡水总面积3.63千公顷,水力资源蕴藏量36.98万千瓦;林木积蓄量为505.45万立方米;煤理论蕴藏量为330.5万吨,磷矿为7683.6万吨,铁矿为1176.2万吨,钒矿为2.15万吨。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全县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经营管理城镇水平有所提升。整治了临街门面乱倒乱排行为,县城脏乱差现象有所改观。企业专职环保人员6人,工业用水总量8.45万吨,其中重复用水1.6万吨,占用水总量的18.93%,有废水治理设施4套,增加2套,日处理能力0.02万吨,运行费用为5万元, 工业废水排放量为6.28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为3.1万吨,排放达标率为49.36%,工业废气排放量13860万标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0.38万吨,处置0.38万吨,,“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430万元。

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切实抓好退耕还林工程补植和管抚,积极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项目,强化封山育林措施。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松柏、十万坪、石堤等土地整理项目全面完工,强化耕地保护措施,农村非法占田建房得到有效遏制。以治理非法小煤窑、私挖盗采镍钼矿、景区和公路沿线采石场为重点,大力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秩序工作,收到了明显成效。

006年年降水量1063.1毫米,年平均气温17.3摄氏度。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6年末全县总户数13.6万户,增长2.5%,总人口49.5万人,增加0.12万人,增长0.24%;当年出生4014人,当年死亡814人,人口出生率为13.3‰,死亡率为6.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74‰。当年迁入2055人,省内迁入1615人,省外迁入440人;迁出2584人,迁往省内1969人,迁往省外61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5630人,占总人口的13.12%;少数民族人口43.09万人,占总人口的86.8%,其中土家族381559人,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88.56%;苗族46532人,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10.8%。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6年全县单位从业人员为16528人,比上年减少35人,其中国有单位15275人;增加158人;城镇集体单位981人,减少167人;其它单位272人,减少26人。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26623万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26041万元,增长12.5%,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6492元,比上年增长12.29%。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989元,比上年增长10.74%,其中人均工薪收入为3882元;经营净收入1083元;转移性收入135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90元,增长11.11%,其中工资性收入286元,增长18.18%;家庭经营收入1517元,增长10.73%;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87元,同上年持平。

居民消费结构出现新变化。全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853元,其中人均食品支出1697元;人均衣着支出554元;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829元;人均购房和建房支出493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97%。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0辆,家用电脑30台,普通电话76台,移动电话172台,人均居住面积23.0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1480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61.48%。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74台,电话机33台,移动电话29台。人均住房面积24.03平方米。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抓好就业工作。六大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全县享受城乡低保人数达到17056人。基本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系,贫困生入学得到有效救助,“两免一补”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共救助贫困中小学生6.83万人,贫困大学生102名。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初步确立,有效预防和控制了重大传染病的流行。建立了食品药品监管网络。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准确数据以2006年《统计年鉴》为准。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