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吉首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国内贸易和旅游业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2004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297万元,同比增长10.0%。城市消费增长仍然快于农村,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0.2%,比农村市场增幅高1.5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19776万元,增长7.4%;餐饮业零售额30532万元,增长9.5%;其他行业零售额4989万元,增长180.6%。 旅游业稳步发展。2004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旅游者135.67万人次,增长42.0%;接待入境旅游者0.5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9亿元,增长1.2倍。全年德夯风景区接待中外游客3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4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9.4%、128.0%。 七、金融业和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贷款发展平稳。年末,市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41020万元,比年初增加17096万元,增长5.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98883万元,增加21952万元,增长12.4%;金融系统贷款余额374422万元,减少14821万元,下降3.8%。全年累计现金收入1686231万元,比上年增长17.5%;累计现金支出1658426万元,增长14.6%;现金回笼27809万元。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全年全市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总收入7794万元,增长51.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610万元,寿险保费收入5184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3.9%、81.1%。全年赔付额4517万元,增长2.4倍,其中财产险赔付额1440万元,增长55.3%,寿险赔付额3077万元,增长7.9倍。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研开发进程加快。年内实施科技项目38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州级5项、市级32项,投入科技项目经费663万元;完成省级以上成果鉴定3个,申报州级科技进步奖3项,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专利申请16项,专利实施5项,完成技术合同登记55项,技术合同成交额440万元;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39个,培训各类科技人员2.2万人次,发放各类科技资料2.9万份。科技产业建设取得新进展。2004年,申报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高新技术产品3个。全市11家民营科技企业及4家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达4.3亿元,同比增长13.3%。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4年,按照“调整、巩固、发展、改革、规范”十字方针,学校所数由206所调整为167所,完成率为95.0%;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完成了4所中学、6所小学、11所村小的修建和改造。加大了现代技术教育的投入,全市学生人机比达到了25:1,高中、初中、小学语音室配备率分别达到了100%、15%、29.4%。“普九”年检复查连续6年达标合格,“教育督导评估”名列全州第一,各项指标均居全州前列。课改实验不断深入,基础教育教学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学校192所,其中,职业中专1所,完全中学4所,初级中学1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小学170所。在校学生51206人,其中,小学生28066人,初中生15215人,高中生792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4%,小学在校学生年辍学率为0.5%,小学毕业生合格率为99.4%,初中毕业生合格率为98.3%,初中在校学生年辍学率为3.5%。2004年,全市共有859人参加高考,其中本科录取553人,录取率为64.4%。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播影视事业日益繁荣。全市拥有影视放映单位41个,全年共放映电影2680场次,观众53万人次。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文体广电站18个,各类文化经营户486户。全年组织开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各类大型文艺活动21次,参加人数10万人。组织50个业余剧团和文艺宣传队下乡演出220场,受教育面达20万人次。全市有市、乡两级广播电视台、站15个,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为88.1%;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为91.1%。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继续发展。卫生事业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以乡镇为枢纽、以村级为依托”的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2004年,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21个,卫生工作人员573人、技术人员519人,卫生机构床位数334张,村级合格卫生室164个,占村级卫生室总数的85.4%,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各种传染病均得到有效控制,全年传染病总发病299.26/10万,同比下降16.8%。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年末市区体育场地97个,其中体育场1个、游泳池1个、运动场95个。2004年,在全国少年儿童蹦床、游泳比赛中,获得金牌4枚、银牌3枚、铜牌1枚。全民建身活动进一步开展,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40.0%,寨阳乡被评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先进乡镇。 十、环境保护 环境治理取得成效。2004年,全市有环境检测站1个。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8个,环境污染治理投资220万元;建成烟尘控制区4个,环境噪声达标区4个;全市废水排放总量1323吨,同比增加214吨;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840吨、烟尘排放总量242吨;城市污水处理排放量1997万立方米,城市每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为309吨/日。 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全年共完成人工造林面积2667公顷,其中退耕还林1334公顷、荒山造林1333公顷。年末全市建有自然环境保护区2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1个,自然环境保护区面积达80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为63.8%。 十一、人口 据抽样调查,2004年末,全市人口为28.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66万人,占总人口的54.9%;非农业人口12.85万人,占总人口的45.1%。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21.28万人,占总人口的74.6%,其中苗族人口11.46万人、土家族人口9.51万人。 十二、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4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38元,比上年增加1062元,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12.5%,其中人均工薪收入为5641元,比上年增加674元;经营净收入253元,增加1元;转移性收入1406元,增加51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61元,比上年增加180元,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3.6%,其中工资性收入490元,减少161元;家庭经营收入2128元,增加278元;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283元,增加113元。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农村居民消费出现新变化。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517元,增长7.3%,其中人均交通通信支出568元,增加111元;人均旅游消费73元,增加53元;人均购房和建房支出123元,增加83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4%;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4辆,家用电脑28台;人均居住面积21平方米,增加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2002元,增长27.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9.5%;农村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81台,电话机48台,移动电话机29台;人均住房面积26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