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双峰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下,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以全面推进“十个年”活动为主要抓手,强力推进以新型工业化为龙头的“三化”进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建设小康双峰、活力双峰、生态双峰、和谐双峰,全县经济增长再创新高,工业经济高位运行,农业生产平稳发展,消费市场稳中趋旺,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居民生活稳步提高,质量效益继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增长再创新高。初步核算,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55969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5%,比上年快0.9个百分点,为近10年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4181万元,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150810万元,增长22.4%;第三产业增加值174707万元,增长9.9%。三次产业构成为41.8:26.9:31.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6546元。 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1.8%,涨幅高于上年0.4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1.6%,涨幅低于上年1.4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00.35%。 财政收支结构优化。据快报统计,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22682万元,增长15.9%,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4128万元,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中,国税部门完成2350万元,增长27.3%;地税部门完成5798万元,增长15.9%;财政部门完成5980万元,增长5.8%,税收收入为8531万元,增长23.4%,快于非税收入23.3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55.3%提高到60.4%。支出结构不断优化,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全县一般预算支出60212万元,增长26.1%,其中行政管理费支出10223万元,增长8.9%,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为17%,比上年下降2.7个百分点,科技支出90万元、农业支出4278万元、教育支出12376万元、抚恤支出4180万元和社会保障支出368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10.5%、13.1%、30.3%和55%。 就业压力继续缓解。2006年全县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195人,为年度目标任务的103.9%,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105人,为年度目标任务的105.3%;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人数10775人,为年度目标任务的10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八件实事顺利完成。经考核验收,全县2006年为民办八件实事20个考核指标任务全面完成,其中,建成县到乡镇公路15公里,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360公里;新建农村沼气池1254口,新建或改造乡镇卫生院12所;改造乡镇敬老院2所。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全县上下继续贯彻“抓环境就是抓生产力”的理念,出硬措施优化软环境。继续落实优化工作综合测评制度和黄牌警告制度。聘请优化经济环境特邀监督员150名。开展了“重点项目建设月”活动和“服务工业月”活动。全年为企业协调处理矛盾纠纷40余起,依法打击破坏经济发展的违法分子28人,处理阻工闹事8起,有效维护了企业合法权益。推行“一站式”全程服务制和重点项目领导挂钩制。查处对企业乱收费行为6起,检查纠正违规收费行为2起。出台了《双峰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十条禁令”》。 建设扶贫成效明显。2006年,全县各级共投入扶贫资金540万元,其中财政投入83万元。贫困人口数量由2.8万人减少到2.2万人。 改革开放继续深化。2006年各项改革深入推进,活力双峰不断彰显。农村综合配套试点工作向纵深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卓有成效,成立了县教育经费核算中心,强化了教育收费和支出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80%以上。积极稳妥地完成了42家乡镇企业改制工作,顺利完成了双峰宾馆等事业单位的体制转换,实现了政府从经营性领域的整体退出。财政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全面推行乡财乡用县管,零基预算、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进一步完善。殡葬改革进一步推进,金融体制和社区管理等其他改革同步推进,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进一步打破。 “三化”进程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优质稻、药材、草食动物、名优水果等特色农业产业进一步巩固,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2家,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实现规范运作。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启动了18个新型农村建设试点村的规划编制。“城镇建设管理提升年”成效明显,城镇化进程实现新跨越。全县城镇化水平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完成了县城整体修编,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城市规划集中执法行动,查处违法建设行为1100多家。投资4000多万元,完成了曾国藩大道建设、复兴路中段改造和湄水公园建设,县城“五纵四横”主骨架正式成型,城市品位得到提升。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2006年全县工业增加值135710万元,增长26%,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农机、烟花、针织等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共有21个农机产品分别纳入国家和省市支持推广农机产品名录,新上烟花鞭炮企业11家,已发展针织企业85家。园区工业发展迅速。双峰经济开发区新引进技术含量高的工业企业14家,计划总投资3.9亿元。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总量偏小,增长速度偏慢;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升级难度大;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集群不够;“三农”问题仍然突出,农民增收后劲不足;财政收入来源不足,税源大户单一;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收入结构尚不合理;社会矛盾凸显,改革难度增加。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5012万元,增长5.6%,其中农业总产值174024万元,增长7.3%;林业总产值5352万元,下降3.4%;牧业总产值167598万元,增长4.6%;渔业总产值16693万元,增长2.8%;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345万元,增长11.5%。 粮食产量稳定增长。2006年,全县粮食总产量621109吨,增长5.5%;豆类、油料、棉花、蔬菜等农产品产量有升有降。 农业结构调整有新变化。全县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比例为52.1:1.8:39.8:5.9:0.4,畜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5.97千公顷,增长4.7%,其中优质稻播种面积36.1千公顷,增长55.8%,占稻谷播种面积的比重为49.6%,比上年提高17.3个百分点。油料种植面积6.61千公顷,下降0.6%;棉花种植面积0.42千公顷,增长7.7%;蔬菜种植面积9.4千公顷,增长14.2%;药材种植面积4.76千公顷,增长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