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新田县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全县公路总里程1036公里。民用汽车拥有量4221辆,增加437辆。全社会客运量286万人次,增长1.1%,旅客周转量511.9万人公里,增长2.2%。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239万元,增长11.9%,电信业务总量2303万元,增长9.7%。年末固定电话3.45万户,增长2.67%,移动电话(包括移动、联通和小灵通)6.74万户,增长5.64%。电信互联网宽带用户达4028户,比上年增加402户。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增长平稳。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3501万元,增长21.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595万元,增长28.1%,上划中央“两税”1629万元,下降8%,上划中省所得税1277万元,增长18.2%。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6656万元,增长62.8%,非税收入3701万元,增长34.9%,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49.3%,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财政总支出56360万元,增长29.7%,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农林水事务等民生民本支出分别增长30.8%、33.9%、42.0%、41.7%。 金融运行态势良好。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金融机构信贷收支平稳,运行态势良好。2008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58155万元,比年初新增42396万元,增长19.6%,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0678万元,增长17.6%;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21846亿元,增长18.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1036万元,比年初增长15.1%,其中长期贷款余额18963万元,增长31.5 %,工业贷款1100万元,突破年初零的记录,农业贷款29124万元,增长5.9%。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7254万元,增长45.3%,其中人身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150万元,增长31.2 %,财产险收入904万元,增长30.6%。各项赔付支出1318万元,增长53.0%,其中人身险业务赔款支出324万元,下降5.0%,财产险赔款支出496万元,增长28.5%。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全县各科研机构拥有专业技术人员7908人,比上年增加67人。全年组织科技培训124期,培训人数26300人次。全年申请专利6件。向国家、省、市申报科技计划项目45项,其中2个项目申报了省科技计划项目,3个项目申报了市科技计划项目,共投入资金530万元。当年完成项目42个,投产项目创产值83000万元。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县拥有普通中学22所、普通小学135所,初中在校学生15684人,高中在校学生6404人。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99.95%,初中净入学率为99.9%。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得到巩固,普通高中普及率进一步上升,高中升学率达30.5%,全县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2512人,本科上线354人,上线率达15.2%。民办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县民办教育机构92所。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全县有文化站19个,文化馆1个,有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16.96万册,有影剧院2个,体育场馆1 个。有线电视用户数达3.55万户,电视综合覆盖人口36万人。 文艺创作成绩骄人。全年共出版文学专著7部,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各类文学艺术作品400余件次,获省级以上奖励27件,有110多幅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参加省市展览。音乐舞蹈方面,创作各类作品37个,获省市以上奖励7个,谢高仁的《新田是个好家园》获全国第二届原创音乐三等奖。 文化生活精彩纷呈。成功举办了“锦绣天下”杯新田旅游形象大使电视大奖赛, 9月底,“长丰猎豹杯”中国永州南国武当山汽车越野竞技大赛在新田县石羊镇的场地障碍赛场和枧头镇的拉力赛场成功举行,为新田旅游的发展起了很好的推介作用。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4个,拥有床位总数746张,卫生技术人员600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31.38万人,增加2.15万人,参合率达94.7%,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共支付医药费补偿金2438.2万元,参加城镇合作医疗保险的城镇居民3.40万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积极开展各类群众体育比赛活动,竞技赛场成绩喜人。全年举办全县性运动会17次, 参加全民健身活动6400人次。全县运动员共获得市级以上奖牌77枚,其中省级金牌2枚,市级金牌41枚、银牌17枚、铜牌17枚。 十、环境和安全生产 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环境污染治理和减排有序推进。全年执行“三同时”项目环保投资额667万元,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3.6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86.7%,废气排放达标率85.7%,城市污水处理率11.5%。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8.2%。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地表水满足三类标准的断面比例达100%。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县自然环境保护区面积0.67万公顷,全年造林面积100余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为41.47%。城市绿化覆盖率28.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生产安全事故继续保持低发态势,全年没有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全县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29起,死亡10人,分别下降34%和37.5%。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8年末,全县总户数12.11万户,总人口40.45万人,增加7206人,其中农业人口35.86万人,非农业人口4.59万人,城镇人口11.38万人,乡村人口25.94万人,常住人口32.62万人。全县人口出生率10.52‰,死亡率4.62‰,人口自然增长率5.9‰。人口计划生育率为90.65%。 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率达到30.49%,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 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21元,增加1380元,增长14.7%,其中工薪收入4692元,增长13.1%,经营性净收入3072元,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56元,增加92元,增长5.2%,其中家庭经营收入1400元,增长5.3%,工资性收入 383元,增长2.6%。 全部单位从业人员 12507人,在岗职工12013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4343元,增加3090元,增长14.5 %。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全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151元,增长17.7%,其中食品消费支出3410元,增长29.8%,恩格尔系数为47.6%;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8辆、家用电脑20台、空调38台、移动电话136台。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72元,增长17.6%,其中食品消费支出1344元,增长16.5%,恩格尔系数为54.4%;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摩托车17辆、彩色电视机97台、电冰箱13台、移动电话61台、固定电话80台。 居住条件得到改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5.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2.9平方米,分别增长61.8%和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