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新田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新田县统计局 2007-5-15 2006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牢牢把握“发展大工业、建设新农村”这一主题,认真实施“两个转移”和“三大战略”,努力建设和谐新田,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为195809万元,增长11.8%,比上年快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9907万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38149万元,增长21.4%;第三产业增加值87753万元,增长13.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6017元(按2006年底汇率价格计算,人均GDP达774美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11.3%。全县生产总值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增长10.5%、11.1%和11.1%,连续12个季度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且波动幅度较小。企业效益提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1796万元,增长37%。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9179万元,增长21.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820万元,增长23.6%。 经济结构继续改善。2006年,在全县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8.1∶17.7∶44.2调整为35.7∶19.5∶44.8,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8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得到加强,全县交通投资7509万元,增长7.7%。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全县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4.5%提高到16.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5.3个百分点。全县城镇化率为22.87%,比上年提高1.72个百分点。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11219万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6.8%,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非国有经济投资21347万元,增长103.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32.2%。 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全县落实省政府为民办8件实事17个考核项目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其中8个考核项目超额完成任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085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928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1013人;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数1539人;工伤保险新增参保人数2517人。建成县到乡镇公路15公里、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52公里。农村新建沼气池566个。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建设508平方米。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3所,农村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农村乡镇卫生院建设12所。扩改建乡镇敬老院2所,集中入住五保对象60人。新增移动通电话行政村3个,完成任务。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年发放救灾救济款444万元(包括现金和实物折价),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置。全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9.1万人(含在本乡镇内),劳务总收入7.28亿元,增长6.7%。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工业经济薄弱,产业升级难度大;农村和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民持续增收后劲不足;财税结构单一,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2006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29.31千公顷,增长3.6%,其中稻谷播种面积19.23千公顷,增长4%。油料种植面积1.31千公顷,增长0.8%。蔬菜种植面积10.53千公顷,与上年持平。粮食总产量163147吨,增长4%;其中稻谷产量130984吨,增长4.8%。全年出栏牲猪45.28万头,增长4.8%;出笼家禽760.86万羽,增长6.3%;水产品产量5258吨,增长6.1%。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2280万元,同比增长8.1%。 农业结构出现新变化。2006年,全县粮食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9.2%,同比上升1个百分点;蔬菜所占比重为29.3%,下降2个百分点。全县种植优质烟5万亩,收购烟叶12.5万担,实现烟农收入7500万元、烟叶税1450万元。全年完成优质水果扩园5200亩,优化了结构,提升了品质。药材种植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兴产业,全县共发展药材15600亩,实现农民增收1032万元。牲猪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8.5%,下降1个百分点;家禽所占比重为23.3%,上升4个百分点。全县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农村二、三产业产值占农村三次产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9%。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提高。全年水利投入资金1035万元。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67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33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9万千瓦。 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全县农村投资13692万元,增长20.5%。财政支农支出2267万元,增长12.6%。千村示范工程全面启动,14个示范村完成村庄建设规划。建设饮水解困工程7处,帮助4700人农村人口解决了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建农村沼气池566口;建成县到乡镇公路15公里,建成通村公路171.6公里;新开通农村移动和联通通信基站11个。 扶贫工作成效显著。积极实施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卫生扶贫、移民扶贫和教育扶贫,扶贫工作取得明显实效。2006年共投入各项扶贫资金1200万元,组织参加培训9200人次,向外输出劳动力2500人,减少贫困人口6800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2006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2188万元,比上年增长25%,拉动GDP增长3.6个百分点;工业对全县经济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县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397万元,增长44.8%,规模工业对全县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6.6%。主要产品产量南峰水泥105035吨,增长20.6%,发电量1322万千瓦小时,增长14.8%。食品、制药、机电、家俬、建材、炉具等骨干行业共实现工业增加值16415万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4.4%。 工业经济效益水平不断提升。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8.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7398万元,增长55.2%;实现利税2463万元,增长23%;亏损面为7.4%,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食品、制药、机电、家俬、建材、炉具等六大行业新增利润325万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新增利润的66.6%。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县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5961万元,增长5.4%。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6家,实现利润301万元,减少23.2%;房屋建筑面积18.57万平方米,减少6.1%;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5.14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