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新田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4 永州市新田县统计局

消费品运行态势良好。2005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001万元,同比增长13.7%,其中县城实现16539万元,同比增长14.2%,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5.9%;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9462万元,同比增长13.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销售额33493万元,增长13.6%;餐饮业2296万元,增长14.9%;其他行业212万元,增长11.0%。“十五”期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1%。

消费结构升级有所加快。近年来,以汽车、住房、高档电器等为主的大宗消费品的消费逐渐升温,并且日渐成为引领居民消费上扬的主要源动力。

招商引资成果显著。2005年新批合同利用外资1597.4万美元,增长52.9%;实际到位外资953.9万美元,同比增长57.7%;引进内资43395万元,同比增长66.5%。2002年以来,全县共引进项目190个,实际到位内资60961万元,到位外资1758.3万美元。鑫隆食品、金龙食品、天君动物药业、诺伊尔生物制药、落金盆竹木工艺等骨干企业的成功引进,加快了全县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总投资6.38亿元、年产20万吨变性燃料乙醇建设项目已落户新田。

六、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继续发展。全县公路总里程974.3公里,其中省县乡道公路里程424.7公里,村道公路里程549.6公里。全县营运汽车拥有量1484辆,其中:载客汽车276辆,私人载客汽车216辆,营运货车1208;全县拖拉机184台,其他机动车辆709台。

邮电通信业生机勃勃。2005年全县实现邮电业务总量4504万元,比上年增长19.47%,比2000年增长1.24倍,年均增长17.55%。其中:邮政局实现业务总量903万元,同比增长18.97%;电信局实现业务总量1339万元,同比下降6.17%;移动公司实现业务总量1980万元,同比增长43.58%;联通公司实现业务总量282万元,同比增长34.3%;全县拥有固定电话用户2.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3万户、互联网用户1450户。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5年,全县财政总收入达到7580万元,同比增长31.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517万元,同比增长40.5%,上划中央收入2063万元,同比增长15.0%;财政支出23078万元,同比增长24.8%。“十五”期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3%,较同期GDP年均增幅快了3.3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存贷款保持合理增长。2005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9274万元,同比增长15.4%,较2000年增加73862万元,年均增长13.2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1750万元,比2000年增加67813万元,年均增长15.5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2287万元,同比增长4.9%。其中农业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分别为22381万元和24353万元,较2000年分别增长175.2%和28.5%。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3130万元,同比增长14.69%;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2540万元,同比增长15.45%;财产险保费收入590万元,同比增长15.0%。各项赔款与给付支出1238万元,同比增长6.3%;其中人身险业务给付支出928万元,同比下降1.28%;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310万元,同比增长37.7%。

八、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事业成果显著。全县有各类科研机构9个,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749人,比上年增加505人,其中:高级职称174人,中级职称1829人,初级职称4746人。五年共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2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5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35.1%提高到39.7%,“十五”期间全县高新技术产值年均增长10.2%。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县完全中学3所(其中民办中学1所),初级中学1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中心小学22所,村小158所。高中在校学生6790人,初中在校学生20937人,小学在校学生27266人。全县初中升高中升学率达到45%,比“九五”末提高20个百分点。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比上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巩固,普通高中教育进一步发展,一中创建省级示范性高中完成考核评估,二中晋升为市级重点中学,成功引进了民办瑞华学校。2005年普通高中招生达到2863人,比2000年增长122.4%,年均增长17.34%。2005年全县本科上线人数385人,2003-2005年高考一、二批本科上线率连续三年排全市第一。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文化基础建设得到巩固。2005年末,全县文化站16个,公共图书馆1个,电影院1个,公共图书馆藏书6.66万册;有线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入户数3.26万户,增长161.1%,电视人口覆盖率90%,广播人口覆盖率95%。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2005年,完成2所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共完成建设投资80万元,维修、改造和新建房屋面积1427平方米。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深入,在做大做强县城医院的同时,实现了乡镇卫生院的职能转变,配齐了378个行政村的医疗卫生室。成功争取并在全市率先实施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2005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64.8%。随着县区疾病控制中心、传染病区的相继建成,以及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的加强,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已有所改善。

体育事业长足发展。2005年全县共获得省级奖牌6枚,其中金牌2枚,铜牌4枚;获市级奖牌55枚,其中金牌24枚,比上年增长50.0%,银牌12枚,铜牌19枚。

九、资源与环境保护

环境治理取得成效。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为96.2%,空气中SO2及烟尘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空气质量居省内县级前列。

生态环境有所改善。自实施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生态工程以来,全县“十五”时期共完成植树造林6300公顷,其中2005年完成植树造林1176公顷。2005年森林覆盖率达48.3%,比2000年提高了4.2个百分点。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总人口为36.91万人(公安局数),比上年末增加0.3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3万人,乡村人口28.61万人。全县人口出生率为9.5‰,比上年降低0.14个千分点;死亡率为4.63‰,比上年降低0.69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4.86‰,同比提高0.55个千分点。城市化水平为22.5%,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05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08元,同比增加886元,增长15.0%。农民人均纯收入1609元,同比增加91元,增长6%;其中工资性收入330元,家庭经营收入1237元,增加96元;转移性收入43元,增加7元。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农村居民消费发生大的变化。全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567元,增长15.0%;人均旅游消费59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2%;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电脑15台、拥有汽车5辆、拥有彩电110台、拥有电冰箱82部、拥有移动电话112部;人均居住面积3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1740元,增长8.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2.4%;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8台,电话机12台,移动电话机2台;人均住房面积21.3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了0.4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