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双牌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4 永州市双牌县统计局

招商引资持续推进。全县签约新引进项目33个。实际到位内资61500万元,占年度任务的102.5%,比上年增长10.3%;实际到位外资1300万美元,占年度任务的100%,全年共接待客商150批次,近1000余人次,洽谈项目40余个。高杂锌、活性炭、东阳电子等项目相继落户双牌。

旅游业增势强劲。2007年,全县以“旅游旺县”为指针,先后投资3700万元,加大了以阳明山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红阳公路已全线拉通路基、铺砂、压实,黄(柏洞)万(寿寺)已全线硬化;新建了万寿寺居士楼、阳明山大酒店;改造了阳明山宾馆、天龙宾馆、汉诺威大酒店。“五一”黄金周期间,自驾车旅游和团队旅游成为阳明山旅游的突出亮点,七天时间共接待车辆6300多台次,旅游团队800多个,人数9.39万人次。全年共接待各类游客43.7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003万元,增长29.7%。旅游业已成为我县的朝阳产业。

七、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基本持平。全年财政总收入12052.16万元,比上年增长0.2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620.18万元,下降 10.82%;上划中央“两税”2465.44万元,增长18.51%;上划所得税2966.34万元,增长17.66%。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9324.59万元,增长38.98%。

金融信贷快速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0254万元,比上年增长23.9%。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3811万元,减少12.5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6141万元,增长28.6%。年末各项贷款余额67366万元,增长23.8%,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6787万元,增长15.4%;中长期贷款余额30579万元,增长53.4%;农业贷款24847万元,增长27.6%。

保险业喜忧参半。全年保费收入2107万元,减少9.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82万元,增长6%,人身险保费收入1525万元,减少14.3%,全年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852万元,增长15.4%;其中财产险赔款313万元,减少15.2%,人身险给付539万元,增长14.5%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就。2007年,全县共申报和推广了原生态有机茶工艺研究等10余个新项目。南方红豆杉快速繁育技术获国家“星火计划”奖;高山雪莲果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推荐到省市立项授奖;萧氏松颈象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及应用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双牌水库斑点叉尾鱼网箱养殖技术推广获科技进步奖。

基础教育蓬勃发展。2007年,全县拥有普通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14所,小学15所。普通高中招生1214人,在校生3734人,毕业生1101人;初中招生2106人,毕业生2134人,在校生5852人;小学招生2402人,毕业1682人,在校生10788人。全县独立设置的幼儿园27所,在园儿童2461人,教职员工133人。全县小学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99.7%,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99.2%;小学在校生辍学率控制在0.38%以内,初中辍学率控制在1.66%以内。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全面推进公共文化体系服务建设,兴建了文体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广泛开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节庆文化等活动,加大了文物保护力度;出版了《双牌和谐诗词选》、《走进阳明山》;制作了《魅力双牌》风光片,创办了《阳明山杂志》;县老年大学的舞蹈《水云》获省水利系统表演一等奖;杨少华独唱《喊风》获省公路系统庆“七一”比赛二等奖;曹建军摄影作品《采茶》和《小黄江源瀑布》分别获省摄影作品三等奖,在《湖南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上发表。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5个,其中医院7个,社区、乡镇卫生院16个,妇幼保健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实有床位367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91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211人,注册护士111人,药检人员48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11.93万人,参合率达88.66%。

群体工作丰富多彩。全年共开展和举办了8项大型群体竞赛活动。4月22日第二届海峡两岸阳明山围棋邀请赛在我县天龙宾馆隆重举行,台北代表团、澳门代表团、香港代表团、双牌阳明山等代表团共40余名运动员参加了这次邀请赛,整个赛事始终突出一个“和”字,彰显了“中华一家亲”的深刻内涵。

竞技体育成绩喜人。2007年,我县向市以上运动队输送优秀体育运动员1名,向市运动队输送体育苗子8人,在各级比赛中共获金牌7枚,银牌3枚,铜牌7枚。

广电事业较快发展。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全县农村网络建设进行了科学规划,形成了“县乡联网、建小片网、安装站点”的工作思路。今年采取单位自筹、银行贷款、厂家垫资等办法,多方筹集资金83.65万元,为“村村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全年共完成二十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建设任务80个,新增覆盖人口8833人。

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加强。境内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80.5%,人均绿地面积18.9亩,居全省之冠。拥有中国南方最大的红豆杉、华东黄杉群落。阳明山是国家AAA级风景区,万寿寺乃七祖佛爷坐化之地,素有“名山千古仰,活佛万家朝”之盛誉。潇水沿线的青龙洞、浮洲岛、万亩青山园等景点如诗如画。

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趋好。2007年,全县安全生产事故整体下降,全年共发生各类伤亡事故29起,下降9.4%;死亡12人,下降14.3%;直接经济损失82.86万元,下降42.7%;全县亿元GDP安全生产死亡率0.69%,下降0.23个百分点。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再生产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年末全县总人口18031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321人,农村人口147978人。总人口中男性95881人,占53.2%;女性人口84429人,占46.8%,未落户的常居人口6933人。全年出生人数1838人,出生率10.63‰,死亡人数801人,死亡率4.63‰;全年净增人口1037人,自然增长率6‰。人口再生产步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良性发展轨道。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据抽样调查: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93元,增长16.3%;其中工资性收入6804元,增长9.7%;经营性收入2002元,增长37.8%;财产性收入150.7元,增长35.6%;其它收入1385元,增长42.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369元,增长2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89元,比上年增长14%;人均生活消费支1468出元,增长13.4%。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11021人,比上年下降0.9%;其中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1928人,增长9.9%;参加失业保险人数6892人,与去年持平;参加医疗保险人数14801人,增长6.5%;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65人,增长4.4%。全年发放企业离退休金1550万元。增长15.4%;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证金272.16万元,增长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