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宜章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4 郴州市宜章县统计局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1290万元,增长14.3%,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947元,人均增加486元。其中城镇固定资产完成投资183835万元,增长17.1%,人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3455元;农村固定资产完成投资37455万元。年内新开工项目68个,竣工项目77个。工业投入力度继续加大,工业项目完成投资141219万元,增长17.2%。

五、国内贸易、外经外贸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2006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6396万元,增长14.5%。其中:县的零售额58919万元,下降16.67%,县以下零售额137477万元,增长36.3%。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63625万元,增长13.85%;餐饮业30794万元,增长18.61%;其他行业1977万元,增长4.71%。

外经外贸发展加快。2006年,全年外商直接投资2182万美元,增长8.97%;实际利用内资103725万元,增长38.3%。外贸出口实现1145万美元,增长34.71%。

旅游业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莽山生态旅游节为代表的绿色旅游,以湘南起义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以一六温泉为代表的休闲旅游。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79.03万人次,增长38.3%;实现旅游总收入6.01亿元,增长46.9%。

六、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6年,全县财政收入完成35536万元,同比增长18.1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183万元,同比增长14.68%,上划中央“两税”11604万元,增长26.45%。地方税收14116万元,增长19.28%,地方税收中的工商各税收入9777万元,增长16.09%。财政支出48436万元,比上年增长19.04%。

金融机构存贷款稳步增长。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84185万元,同比增长21.5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11973万元,同比增长19.98%。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18088万元,同比增长13.77%。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全年保费收入6515万元,比上年增长36.9%。全年保险赔付额1942万元,增长46.46%。

七、科学技术和环保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专利申请数17项,其中:授权专利2项。全年科技三项费用557万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1.15%。全县高新技术企业28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07932万元,增长45.9%,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3.35%,比重比上年增加4.3个百分点。

耕地和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2006年,环境质量指数为95.51%,比上年下降2.75个百分点。饮用水源水质监测达标率为100%,地表水监测断面达标率为95%。全年净减少耕地3358.05亩,其中生态退耕减少1087.8亩,建设占用耕地1016.55亩;建设占用耕地实现占补平衡。

八、教育和卫生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年末实有学校所数295所,其中:普通中学37所,小学245所。年末实有民办学校13所,其中:普通中学10所,比上年减少9所;小学3所。全县教职工5104人,其中:民办学校教职工347人。全县新招学生18710人,其中:民办学校新招学生1060人。全县在校学生数78944人,其中:民办学校在校学生数4232人。全年初中教育完成率99.82%,每万人高中阶段学校在校学生275人,高考本科上线638人。

医疗卫生事业平稳发展。年末全县医疗卫生机构720个,其中:国有医院30个,民办医院1个;农村卫生室612个,个体诊所73个。全县卫生技术人员2300人,其中:医生数1170人。卫生机构床位数1491张,其中:乡镇卫生院床位数851张,县级卫生机构床位数340张。每万人拥有执业医生20.9人,孕产妇死亡率为10万分之35.42。全面启动与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参合人员36.7万人,参合率89.89%。

九、文化、广播电视、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年组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8次,开展“联通行,电影行”活动,目前已在校园、社区、厂矿和农村放映优秀爱国主义教育等题材的影片40余部,观众达10万余人,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承办了“心连心”艺术团来我县慰问演出活动,成功举办了宜章县第二届艺术节,选送的7个表演类节目在市第四届艺术节上全部获奖。

广播影视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县拥有卫星地面接收站116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6.6%。有线电视用户3.8万户。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2006年,在省十运会中,我县运动员黄贵胜勇夺三枚举重金牌。全县运动员在市级以上运动会获金牌10枚,银牌10枚,铜牌9枚。全县达到等二级标准的运动员40名。全年输送本科体育人才26人。

十、人口、计划生育

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据公安局人口统计年报,年末全县总人口为56.16万人。全县11个小城镇镇区市镇人口17.87万人,城市化率为31.82%,比上年提高2.08个百分点。

人口进一步得到控制。据计划生育统计报表,年内出生人口5408人,人口出生率为9.46‰,比上年下降1.86个千分点;年内死亡人口2375人,人口死亡率为4.15‰,比上年下降2.6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3‰,比上年上升0.75个千分点。人口计划生育率为89.92%,比上年下降2.08个百分点,落实计划生育优惠政策,对符合国家规定奖励扶助条件的327名对象兑现奖励扶助金36.216万元,对7740户农村领取独生子女光荣证的家庭发放独生子女保健费44.64万元,发放计划生育困难家庭补助金10户共6000元,全县有1505人次享受了计划生育奖励助学金。

十一、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人民生活

劳动就业结构进一步改善。2006年,全县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5.18%,比上年提高1.96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2006年,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实保单位437个,实保人数24792人。征收养老保险金6187万元,征缴率为99.8%;为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6457万元,发放率为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保人数33788人,比上年增长7.61%。城镇失业率为3.75%,下降0.25%。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6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17元,增长10.5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01元。农民居住质量指数53.63%,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3.49。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