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宜章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4 郴州市宜章县统计局

湖南省统计局

2008-04-10 10:37:21

2007年,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开放活县、工业强县、科技兴县、农业稳县、生态立县、依法治县”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努力构建和谐宜章,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长加快、效益提高、结构优化、活力增强、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

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运行质量提高。2007年,全县GDP为64111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5%,比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0383万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295580万元,增长14.38%;第三产业增加值235154万元,增长13.99%。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县人均GDP12668元,比2000年增长218.29%,翻了一番多。企业效益提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7.59亿元,增长26.63%。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县财政总收入40966万元,增长15.2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529万元,增长15.08%;上划中央“两税”和中省“两个所得税”分别增长15.5%和16.3%。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比上年提高3.02个百分点,达到80.32%。

经济结构继续改善。2007年,在全县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为17.22:46.10:36.68,与上年比较,第一、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升,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为42.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68%;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8.12%;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上年提高42.53个百分点。全县8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产值8417万元,增长65.3%,带动基地总产值9745万元,增长51.18%,上缴税金18万元;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44.5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9.41%。城镇化率为33.83%,比上年提高2.01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07年,在全市经济和社会综合目标考核中我县荣获第五名;计生工作进入一类县行列;全县社会治安大局稳定,县检察院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县法院被评为全省先进基层法院;“八件实事”被省政府评为先进集体;新农村建设在全市排名第一;成功举办了郴州市第三届盘王节暨莽山瑶族乡建乡50周年庆典活动。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业大项目少,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税增长后劲乏力;农业效益不高,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部分居民生活仍较困难。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恢复发展。全县粮食播种面积45.41千公顷,与上年持平,其中:稻谷面积30.78千公顷,减少0.3千公顷,其中优质稻面积24.02千公顷,增加0.81千公顷。经济作物中,油料、烤烟、药材种植面积分别为2.59千公顷、1.53千公顷、0.02千公顷;蔬菜和瓜类面积13.47千公顷,增长3.93%。粮食总产量269336吨,减产9.1%,其中:稻谷190871吨,增产13.11%;旱粮78465吨,增长0.43%;油料6529吨,减少3.36%;烤烟3320吨,减少29.15%;茶叶138吨,减少5.5%;水果41931吨,增长6.4%。畜牧水产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出栏肉猪64.17万头,增长1.2%;出栏牛2.79万头,增长6.5%;出栏羊2.51万只,增长1.2%;水产品产量6434吨,增长1.8%。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进一步完善。全县完成各类水利工程4206处,投入资金3783万元,投工投劳390.5万个,完成土石方280万立方米,解决饮用水3600人,通自来水的行政村达85.3%。农业机械总动力66.55万千瓦,增长5.47%。全年人工造林1000公顷。

新农村建设得到加强。2007年,全县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8060万元,增长79.95%。农林水事务财政支出10263万元,增长21%。全县建成县到乡镇公路23公里,建成乡镇到村水泥路196.35公里,新建农村客运站2个,农村交通条件明显改善。解决了1.6万人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新增10个自然村通电话,完成16个农村“乡乡能上网”信息工程,促进了城乡信息资源共享。新建农村沼气池659口,新建45家标准化乡村农家店,农村生活条件改善。农村实用人才由上年的3903人增加到9614人,农民素质得到提高。

三、工业、交通、邮电业

新型工业化成效显著。全部工业总产值840717万元,增长23.7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13543万元,增长29.81%;规模以下工业产值227174万元,增长10%。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235万吨,水泥105.49万吨,发电量2.5亿千瓦时。

工业效益大幅提高。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274377万元,比上年增长15.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3家,实现增加值191294万元,增长20.13%。民营工业引领增长,2007年,全县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17.27%,高于全部工业增幅0.67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中,人均县乡工业增加值增加额779.43元,工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1.95%,拉动GDP增长6.49个百分点,县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7.42亿元,增长37.05%,县乡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指数246.58%,比上年提高42.53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100.73%。

交通、邮电业稳步发展。 2007年,交通运输客运量68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6%,交通运输货运量3949万吨,比上年增长15%。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6279万元,增长13.21%。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7.2万户,其中农村用户4.05万户,城镇用户3.15万户;小灵通用户1.1万户;手机用户18.2万户,增长76.36%;互联网用户8980户。邮政函件11.26万件,订销报纸375.68万份,订销杂志13.86万份。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3906万元,增长28.3%,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4951元,人均增加1004元。其中城镇固定资产完成投资245846万元,增长33.7%,占比重86.6%,比上年提高3.53个百分点,人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4367元;农村固定资产完成投资38060万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技术改造投资117745万元,增长42.9%,占城镇以上投资比重47.89%,比上年提高3.07个百分点;工业项目完成投资192453万元,增长46.1%;基础设施投资33299万元,增长4.3%。

五、国内贸易、外经外贸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2007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0142万元,增长17.2%,为1997年以来最高增幅。其中县的零售额70266万元,增长19.3%,县以下零售额159876万元,增长16.3%。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90305万元,增长16.3%;住宿和餐饮业37579万元,增长22%;其他行业2259万元,增长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