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宜章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总揽,大力实施“开放活县、工业富县、农业稳县、科技兴县、依法治县、人才强县”战略,与时俱进,真抓实干,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经济增长创近年新高,2005年,全县GDP为471742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2%,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10051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1557万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204612万元,增长20.3%;第三产业增加值185573万元,增长10.8%。三次产业结构为17.29:43.37:39.34,与上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3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5.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3.06个百分点。 “三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为36.81%,比上年提高5.4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0%;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9.44%;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上年提高46.6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增长74.54%。全县69家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产值47653万元,增长59.16%,带动基地总产值52657万元,增长59.2%,其中5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产值2152万元,增长39.38%,带动基地总产值4065万元,增长30.83%,上缴税金21.7万元,增长95.65%;“加法”牌脐橙被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并在省第七届农博会上获得金奖。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达13.75万人(含在本乡镇内),比上年增加1.69万人,劳务总收入89375万元。城镇化率为29.74%,比上年提高2.56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经济普查、计生信息化建设、城南乡工会示范、梅田司法所评为全国先进。妇女儿童发展规划、质量兴县、史志、档案、检察院、法院、麻田松柏村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八件实事均获省先进单位。农村医疗卫生、民办教育、农经合作组织、文物保护、统计等工作均跨入全省先进行列。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非税收入改革经验在全省推行,2005年在全市经济和社会综合目标考核中获得三等奖。宜章正在以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发展实力、潜在魅力的“南大门”形象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经济结构调整仍待加强,农产品加工适应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工业产业层次不高,可持续发展后劲不强。城乡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亟需改善。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5年,农作物面积全面增长。全县粮食播种面积45.15千公顷,比上年增加4.61千公顷,其中:稻谷面积30.74千公顷,增加2.32千公顷;优质稻面积21.57千公顷,增加8.72千公顷。经济作物中,油料、烤烟、药材种植面积分别为2.29千公顷、1.9千公顷,0.25千公顷;蔬菜和瓜类面积10.26千公顷,增长15.41%。全县粮食总产量大幅提高。粮食总产量260841吨,增长6.58%,其中:稻谷200091吨,增长9.69%;旱粮72045吨,增长15.6%;油料5333吨,增长6.21%;烤烟4679吨,增长15.98%;茶叶134吨,增长21.81%;水果26476吨,增长1.44%。畜牧水产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出栏肉猪62.51万头,增长4.18%;出栏牛2.52万头,增长29.9%;出栏羊2.22万只,增长31.36%;水产品产量6493吨,增长13.91%。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进一步完善。全县完成各类水利工程2920处,投入资金1670万元,投工投劳272万个,完成土石方268万立方米,新建水电站5座,装机1690KW,解决饮用水0.54万人。农业机械总动力57.2万千瓦,增长16.24%,全年人工造林1286公顷。农村用电量5488万千瓦时,增长15.5%。 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2005年,全县农业实现总产值133600万元。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全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例为50.79:5.6:41.59:3.6,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 扶贫工作取得成效。2005年,投入扶贫资金261万元,年内又有0.7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新建农村沼气768个。 三、工业、交通、邮电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部工业总产值527179万元,增长43.5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57114万元,增长57.47%,县乡工业完成新产品产值31283万元,占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为8.76%,比上年增加6.59个百分点;规模以下工业产值170065万元,增长21.17%。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234万吨;水泥128万吨,增长13.14%;发电量20844万千瓦时。 工业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173636万元,比上年增长22%,人均县乡工业增加值增加额1106元,工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6.35%,拉动GDP增长6.12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2家,实现增加值120587万元,增长30%。民营工业引领增长,2005年,全县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142480万元,增长27.7%,高于全部工业增幅5.7个百分点。县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33852万元,增长74.54%,县乡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指数269.83%,比上年提高46.63个百分点,综合能耗产出率1.36万元/吨标准煤。 交通、邮电业稳步发展。 2005年,交通运输客运量52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94%,交通运输货运量2994万吨,比上年增长16.8%。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2538万元,增长14.5%。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59547户。其中:农村用户48418户;城镇用户11129户。小灵通用户5879户,手机用户88098户,增长32.08%。互联网用户5350户。邮政函件45.2万件,订销报纸34.3万份,订销杂志14.8万份。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6906万元,增长22%,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512元,人均增加625元。其中城镇固定资产完成投资156656万元,增长41.9%,人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2865元;农村固定资产完成投资40250万元。年内新开工项目137个,竣工项目47个。工业投入力度继续加大,工业项目完成投资72315万元,增长105.6%。重点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全县2个省调度重点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1500万元,占年计划的30.7%。。 五、国内贸易、外经外贸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2005年,消费品市场在继大市民超市、老百姓大药房之后金鹰超市、生源百货陆续开业,现代物流逐渐融入百姓生活。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1569万元,增长13.4%。其中:县的零售额70706万元,增长13.13%,县以下零售额100863万元,增长13.58%。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43720万元,增长13.4%;餐饮业25962万元,增长12.83%;其他行业1888万元,下降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