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宜章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外经外贸发展加快。2005年,全年外商直接投资2002.36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75000万元,增长14.27%。外贸出口实现850万美元,增长14.09%。 旅游业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莽山生态旅游节为代表的绿色旅游,以湘南起义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以一六温泉为代表的休闲旅游。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66.52万人次,增长104.49%;实现旅游总收入3.97亿元,增长136.3%。 六、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5年,全年财政收入完成35870万元,同口径增长18.4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148万元,同口径增长18.52%,上划中央“两税”9177万元,增长20.2%。地方税收11834万元,增长14.57%,地方税收中的工商各税收入7874万元,增长16.89%。财政支出39676万元,比上年增长8.6%。为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增加可用财力,争取中央省市财政对宜章补助收入,经上级财政审查同意,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常务会议批准,在2005年终决算时,我县在财政总收入的基础上退库调减收入5805万元。调整后财政总收入为30065万元,一般预算收入为19343万元。全年完成财政总支出40688万元(含上级补助支出),比上年增长11.36%。(摘自财政局在县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宜章县200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财政预算安排(草案)的报告》) 金融机构存贷款稳步增长。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16089万元,同比增长18.0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60029万元,同比增长18.41%。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03793万元,同比增长6.66%。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全年保费收入4757万元,比上年增长1.49%。全年保险赔付额1326万元,增长9.95%。 七、科学技术和环保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全县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0项,其中:省级2项,市级2项,县级6项。全年科技三项费用313万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0.77%。全县高新技术企业33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8019万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9.05%,比重比上年增加0.66个百分点。全年专利申请数23项,其中:授权专利20项,比上年增加8项。 耕地和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2005年,环境质量指数为98.26%,比上年提高3.26个百分点。饮用水源水质监测达标率为100%,地表水监测断面达标率为100%。全年净减少耕地1350.1亩,其中生态退耕减少1788.1亩,农业结构调整减少76.1亩,建设占用耕地205.7亩;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719.8亩,建设占用耕地实现占补平衡。 八、教育和卫生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5年,年末实有学校所数296所,其中:普通中学37所,小学237所。年末实有民办学校22所,其中:普通中学19所,比上年增加1所;小学3所,比上年减少3所。全县教职工5340人,其中:民办学校教职工763人。全县新招学生20712人,其中:民办学校新招学生3938人。全县在校学生数85963人,其中:民办学校在校学生数14531人。全年初中教育完成率99.14%,每万人高中阶段学校在校学生265人。 医疗卫生事业平稳发展。年末全县医疗卫生机构720个,其中:国有医院34个,民办医院1个;农村卫生室612个,个体诊所73个。全县卫生技术人员2215人,其中:医生数1385人。卫生机构床位数1410张,其中:乡镇卫生院床位数780张,县级卫生机构床位数340张。每人拥有执业医生1.88人,孕产妇死亡率为10万分之36.56。 九、文化、广播电视、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各类文艺团体面向群众全年文艺演出50次。送电影下乡101场次。全年创作各类文章作品达590多件,其中获国家级奖13件,省级34件,市级26件;获奖作品中,歌曲《莽山韵》入编《文化之春•中国民歌歌曲选(六)》暨“中国民族歌曲演创大奖赛”指定演唱歌曲;《莽山韵》歌词获“中国民歌精品”金奖;戏剧作品《人生如戏》已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组建了莽山艺术团,弥补了我县无专业艺术团的空白,现艺术团全体演职人员已在浙江横店“红军长征博览会”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实习演出,迄今已演出340多场。 广播影视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县拥有卫星地面接收站98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6.6%。有线电视用户3.6万户。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2005年,在全省少年运动会中,我县运动员获得120.5分,排名第五。全县运动员在省级以上运动会获金牌6枚,银牌4枚,铜牌5枚。全县运动员在市级运动会获金牌3枚,银牌7枚,铜牌6枚。全县达到等级标准的运动员57名,其中:破市纪录11名,等二级46名。全年输送本科体育人才25人。 十、人口、计划生育 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据公安局人口统计年报,年末全县总人口为55.97万人。全县11个小城镇镇区市镇人口16.65万人,城市化率为29.74%,比上年提高2.57个百分点。 人口进一步得到控制。据计划生育统计报表,年内出生人口6405人,人口出生率为11.32‰,比上年上升1.96个千分点;年内死亡人口3846人,人口死亡率为6.77‰,比上年上升2.7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55‰,比上年下降0.75个千分点。人口计划生育率为85.25%,比上年下降6.48个百分点。 十一、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人民生活 劳动就业结构进一步改善。2005年,全县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3.22%,比上年提高1.76个百分点。全县单位从业人员20129人,年人均劳动报酬12646元,比上年增长4.59%;单位从业人员中在岗职工人数18571人,在岗职工年人平工资13161元,比上年增长7.41%。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2005年,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实保单位437个,实保人数24738人。征收养老保险金5628万元,征缴率为100%;为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5625万元,发放率为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保人数31398人,比上年增长4.05%。城镇失业率为3.7%,下降0.3%。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5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89元,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35元,增长12%。农民居住质量指数46.04%,农村基尼系数0.24,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的弹性系数为1.17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3.1,比去年同期下降0.03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