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宜章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4 郴州市宜章县统计局

外经外贸发展加快。2007年,外商直接投资3226万美元,增长47.71%;实际利用内资106118万元,增长9.4%。外贸出口实现1281万美元,增长11.88%。

旅游业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莽山生态旅游为代表的绿色旅游,以湘南起义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以一六温泉为代表的休闲旅游。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96.66万人次,增长22.31%;实现旅游总收入65202万元,增长8.49%。

六、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7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40966万元,同比增长15.2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529万元,同比增长15.08%,上划中央“两税”13403万元,增长15.5%。地方税收17468万元,增长23.75%,地方税收中的工商各税收入11614万元,增长18.79%。财政支出60001万元(包括上级补助支出),比上年增长23.88%。

金融机构存贷款稳步增长。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94024万元,同比增长28.4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77454万元,同比增长20.99%。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46557万元,增长24.11%,比上年加快10.34个百分点,全年累计发放贷款77375万元,比上年多增28946万元。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1236万元,比上年增长72.46%。全年保险赔付额1569万元,比上年下降19.21%。

七、科学技术和环保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全年专利申请数22项,其中授权专利5项。科技投入力度加大,全年科技三项费用1122万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1.87%。全县高新技术企业30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69984万元,增长57.49%,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7.71%,比重比上年增加4.87个百分点。

耕地和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2007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率93.75%,比上年下降1.76个百分点;环境影响评价与三同时执行率100%。饮用水源水质监测达标率为100%,地表水监测断面达标率为95%。年度基本农田保有量保持上年水平,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率为108.8%;单位工业用地面积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率24.8%。

八、教育和卫生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7年,年末实有学校所数291所,其中普通中学37所,小学244所。年末实有民办学校10所,其中普通中学6所,比上年减少4所;小学4所。全县教职工5366人,其中民办学校教职工645人。全县新招学生21382人,其中民办学校新招学生947人。全县在校学生数77758人,其中民办学校在校学生数4045人。初中在校生辍学率1.56%,每万人高中阶段学校在校学生303人,高考本科上线643人。

医疗卫生事业平稳发展。年末全县医疗卫生机构687个,其中:国有医院30个,民办医院1个,农村卫生室629个,个体诊所23个。全县卫生技术人员2417人,其中医生数1279人。卫生机构床位数1384张,其中乡镇卫生院床位数895张,县级卫生机构床位数349张。每万人拥有执业医生17.041人,孕产妇死亡率为10万分之30.6,计划免疫覆盖率100%。全面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参合人员36.8万人,参合率90.04%。

九、文化、广播电视、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共计送戏下乡30余场次,送电影下乡3100场次,观众近108万人;组织了城关“夜故事”,积极申报并使其获评为全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组织参加了全市民乐比赛活动,取得了三银两铜的好成绩,极大地丰富了我县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刘光红同志创作的歌词《为爱插上翅膀》获中国第四届群众创作征歌大赛金奖;罗兆东作词、王佑贵作曲的歌曲《莽山韵》入选湖南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

广播影视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县拥有卫星地面接收站116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8.6%。有线电视用户4.3万户。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2007年,全县运动员在市级以上运动会获金牌2枚,银牌5枚,铜牌9枚。全县达到等二级标准的运动员25名。全年输送本科体育人才14人。

十、人口、计划生育

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年末全县总人口为58.51万人(公安户籍人数)。全县11个小城镇镇区市镇人口19.79万人,城市化率为33.83%,比上年提高2.01个百分点。

人口进一步得到控制。据计划生育统计报表,年内出生人口5229人,人口出生率为9.08‰,比上年下降0.38个千分点;年内死亡人口2062人,人口死亡率为3.58‰, 比上年下降0.57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5‰,比上年上升0.2个千分点。人口计划生育率为90.27%,比上年上升0.35个百分点。落实计划生育优惠政策,对符合国家规定奖励扶助条件的341名对象兑现奖励扶助金37.78万元;对7039户农村领取独生子女光荣证的家庭发放独生子女保健费 4.96万元,发放计划生育困难家庭补助金12户共1.44万元;全县有1544人次享受了计划生育奖励助学金23.72万元。

十一、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人民生活

劳动就业结构进一步改善。2007年,全县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7.04%,比上年提高1.86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2007年,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实保单位432个,实保人数26350人。征收养老保险金9168万元,征缴率为100%;为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9188万元,发放率为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保人数35030人,比上年增长3.67%。城镇失业率为3.78%。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7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61元,增长13.8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96元。农民居住质量指数57.38%。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的弹性系数为1.0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3.819。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常住人口是指户口登记地在本地且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和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以及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的人口。计算公式为: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户口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人口。本公报所使用的2007年常住人口数为本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断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