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资兴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4 郴州市资兴市统计局

资兴市统计局

(2008年3月21日)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富民强市的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宏观调控各项政策措施,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统筹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新型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跃上新台阶,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

一、综 合

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5206万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3069万元,增长8.4%;第二产业增加值499715万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增加值222422万元,增长15.7%。人均生产总值23104元,按当年汇率折算达3165美元。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3.6∶59.8∶26.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3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15.73%,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所有制结构中,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达68.8%,其中私营个体经济比重为22%,分别提高2.52个和2个百分点。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城区和部分乡镇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城市化水平达59.49%,提高2.01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总水平继续在高位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86%,涨幅比上年上升2.15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4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45%。

就业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市城乡从业人员21.7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64万人。通过多种途径使0.88万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8%,比上年末上升0.03个百分点。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0.41万人。

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快,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显薄弱;二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投资、消费、进出口比例不够协调,服务业比重明显偏低,工业产品附加值偏低;三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更显尖锐。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资源环境压力较大,如期完成“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指标和保护生态环境,任务相当艰巨;四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人民群众对环境污染治理、稳定物价、看病就医、道路交通等方面还有不满意的地方,部分城乡居民生活比较困难等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稳定发展。全市上下认真落实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加上气候条件略好于2006年,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持良好势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4.01万吨,比上年增加0.48万吨,增长3.56%。种植业结构发生变化,全年粮食种植面积为27.73千公顷,比上年减少0.72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为2.46千公顷,增长2.07%;蔬菜面积8.33千公顷,下降1.54%。优质、高效和生态农业发展较快。

林牧渔业生产稳定。全年造林面积2.36千公顷。多数畜产品产量持平,肉类总产量4.75万吨,比上年增加0.32万吨,增长7.2%。其中猪牛羊肉产量4.32万吨,禽肉产量0.43万吨;禽蛋总产量2407吨,增长2.7%;牛奶总产量36吨,增长5.9%。全年水产品总产量2.93万吨,增长16.4%。

表2    主要农产品产量情况    

产 品 名 称 计量单位 产  量 比上年增减(%)

粮  食   万吨 14.01 3.56

其中:稻谷 万吨 11.08 4.48

棉  花   吨 51 6.25

油  料   吨 4322 5.52

花 生   吨 2672 6.28

油菜籽   吨 1595 3.04

茶  叶   吨 747 14.2

水果(含瓜果类) 万吨 4.14 36.3

肉  类   万吨 4.75 7.2

水产品   万吨 2.93 16.4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继续加快。农村非农产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保持在70%以上。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7.98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01千公顷;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0.44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展良好。农业投入增加,促进了农村发展。全年市财政安排“三农”支出6112万元,增长26.5%。为民办实事工作在农村取得新成效,建成农村公路155.74公里;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人口1.62万人,增长42.5%;农户兴建沼气池568口,增长3.3%,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5.74亿元,比上年增长20.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9.74亿元,增长27%。轻、重工业增加值3.94亿元、25.8亿元,分别增长40.1%和25.2%。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5.22亿元,增长28.2%;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4.19亿元,增长37.3%。集体工业增加值0.067亿元,去年同期为零。股份制工业增加值10.9亿元,增长40.5%。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11.26亿元,增长10.6%。大中型工业增加值15.34亿元,增长15.7%。

新兴行业和高技术行业增长加快。全市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成功进入全省新型工业化县(市、区)十强行列。产品结构继续优化,工业新产品产值15.22亿元,比上年增长53.5%。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多数保持增长,在列入统计范围的43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保持增长的有36种,下降的有7种。

表3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情况(规模以上)  

产品名称   单  位   产  量 比上年增长(%)

原  煤   万吨   353.72 24.5

发电量   亿千瓦小时   72.64 14.5

自来水(生产量) 万立方米   617.5 -3

方便面   万吨   1.38 -22.9

饮料酒   万吨   6.35 14.1

服  装   万件   721.8 36

皮  鞋   万双   265.3 -51.7

人造板   万立方米   22.46 14.9

焦  碳   万吨   49.64 15.6

硫  酸   万吨   6.51 116.7

水  泥   万吨   230.49 61.1

砖   亿块   13.99 824.1

钢  材   万吨   8.17 18.4

十种有色金属   万吨   1.47 285.4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0.19亿元,比上年增长41.8%;产品销售率98.7%,降低1.0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8.1亿元,增长31.5%,其中利润11.46亿元,增长35.2%。亏损企业亏损面4.8%,下降2.5个百分点;亏损额690万元,下降20.2%。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71.7%,提高39.79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