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桂阳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桂阳县统计局 2008-03-11 2007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落实国家宏观政策,以“打基础、创环境、求实效、促发展”为主线,大力实施“环境立县、开放兴县、强工富县”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构建和谐桂阳,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提高。 一、综合 经济平稳快速发展。2007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4.51亿元,增长14.1%,增幅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是继1993年后增幅最高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63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41.41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31.47亿元,增长15.4%。一、二、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8.5%、54.6%和26.9%,分别拉动GDP增长2.6、7.7和3.8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71.53万人)计算,人均GDP为13119元,增加2680元,增长14.8%。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2.9:43.8:33.3,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1.6个百分点。经济效益和增长质量提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8555万元,增长72.3%;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6.4%,税收占财政总收入比重由上年的76.27%提高到78.64%。 非公有制经济日趋活跃。全县非公有经济从业人员22.88万人,增长11.5%,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46.9%;完成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584254万元,增长17%,占GDP比重达61.8%,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完成投资227705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74.6%。 “三化”进程加快。全部工业增加值392378万元,增长19.1%,占GDP的比重达41.5%,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6%,拉动GDP增长7.6个百分点。其中100家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53594万元,增长24.8%,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4.6%,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规模工业产销率为100.21%,比上年提高0.33个百分点,规模工业经济效益指数为405.92%,比上年提高67.66个百分点。全年共启动工业项目41个,完成项目投资13.14亿元,增长25.4%。全县8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创产值11024万元,增长41.7%;龙头企业带动基地总产值14755万元,增长42.5%。全年共投入烟叶项目建设资金6963万元,其中烟水配套项目5208万元,烤烟房建设1755万元。烤烟合同种植面积17.59万亩,其中优烟种植面积17.5万亩,收购烟叶51.75万担,实现烟叶特产税7361万元,烟税总收入达1.5亿元以上。年末全县外出务工人员15.61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20余亿元。城镇化水平38.8%,比上年提高1.77个百分点;非农产业劳动者所占比重46.07%,比上年提高1.82个百分点。 为民办实事工作成效显著。通过省市考核验收,全县为民办八件实事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投资4609万元完成通乡公路35公里,通村公路213公里,新建农村客运站3个;新增通电话自然村7个,建设农村“乡乡能上网“信息化工程5个,解决农村广播电视盲区人员听广播、看电视难人口16027人,建设标准化乡村农家店85家;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93672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2222万元;投资130余万元新建廉租房2585平方米,建成农村沼气池726口,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61处,解决32530万人饮水困难问题;投资60万元新建、扩建敬老院2所;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继续深入,全年共发放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资金30万元,612名奖励扶助对象受益,其中12名享受省定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扶助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金发放到位率100%。 就业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404人,其中:下岗职工再就业1500人,“4050”人员397人;全县办理《再就业优惠证》6850人,对205名下岗人员减免税费86万元,落实再就业社会保险补贴206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3.78%。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结构性矛盾较突出;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节能减排压力较大;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经济效益不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悬殊较大;城乡就业和安全生产压力大,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仍较困难。 二、农业 农业经济发展加快。全县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32.36亿元,同比增长6.4%。粮食播种面积51.25千公顷,下降7.76%,其中稻谷播种面积30.3千公顷,下降8.82%;小麦播种面积0.27千公顷,下降3.57%;薯类播种面积7.77千公顷,下降11.60%;玉米播种面积3.98千公顷,增长0.25%;油料种植面积3.4千公顷,增长13.33%。粮食总产量31.31万吨,比上年下降2.77%;烟叶41038吨,下降9.02%;油料8703吨,增长13.69%;水果84340吨,增长3.1%;蔬菜29.75万吨,增长6.9%。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比例为53.6:7.6:33.4:4:1.4,畜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7.1个百分点。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1.25千公顷,下降7.76%,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20.26千公顷,增长30.12%,占水稻种植面积的比重为60.73%,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油料种植面积3.4千公顷,增长13.33%;药材种植面积1.07千公顷,增长8.08%;蔬菜种植面积10.06千公顷,增长2.13%。 养殖业发展加快。全县畜牧业增加值7.22亿元,增长13%。全年出栏肉猪83.02万头,增长8.9%。猪肉产量58900吨,增长9%;牛肉产量1011吨,增长3.2%,羊肉产量655吨,增长6.7%;禽肉产量4170吨,增长4%;水产品产量14300吨,增长2.1%。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县农村投资9.63万元,增长19.1%。完成通乡公路43.5公里、通村公路200公里工程改造;实施安全饮水工程100处,解决2.5万人饮水困难;加快广播电视县乡联网和“村村通”工程建设,消灭广播电视肓村100个;为示范村农户改水8625户,改厕8570户,改厨5300户,新建休闲广场31个,建垃圾池200座,建沼气池726座,建新房1160栋,改造农家店85家。 农村基础设施继续改善。全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3亿元,完成各类大小水利工程7650处,修复水毁工程4500余处,治理病险水库18座,新建、扩建水源工程110余处,全县新增蓄引提水量50余万方,新增和改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324299千瓦,增长5%。 三、工业和建筑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