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资兴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4 郴州市资兴市统计局


七、财政金融保险业

2002年,全市积极培植财源,加强财税征管,深化财政改革,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财源发展后劲增强,确保了重点支出和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全年共完成财政收入22822万元,增长2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320万元,上划中央“两税”7502万元,分别增长33%和14.2%,税收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78.7%,地方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为68.3%,财政收入质量在郴州名列前茅。

金融业运行平稳,存款保持上升,贷款总量大幅增长。银行支付能力进一步增强,2002年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263726万元,贷款余额为215712万元,分别增长18.8%和57.7%。

保险事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公民保险意识进一步增强。2002年是我国加入WTO的第一年,全市保险行业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不断拓宽保险领域,保险业务快速增长。全年保费收入6829万元,比上年增加942万元,增长16%,保险支出2095万元,比上年增加241万元,增长13%,保险赔付率为33.9%。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2002年,我市认真贯彻郴州科技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精神,突出技术创新这一主题,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工作都取得新的发展。全市共实施科技计划项目50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5项、地市级5项、县市区36项。全年投入科技三项费用554万元,比上年增加235万元,增长73.7%。湘云鲫(鲤)网箱养殖规模突破了3000口,东江银鱼种群储量超过1000吨,“狗脑贡茶”有机茶基地1.2万亩,发展“猪、沼、果”生态农业示范户1200户;全市形成了4万立方米中密度纤维板、4000立方米竹胶板的林产深加工地。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各级继续加大教育事业投入,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普及9年义务教育成效显著,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全市拥有普通中学40所,在校学生18802人。职业中学一所,在校学生550人,普通小学239所,在校学生25566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29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12万册,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9.5%和99%。有线电视入户3.8万户,比上年增加3300户,增长9.5%,农村有线广播入户率达到28%。

卫生事业保持发展,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拥有卫生机构75个,其中医院45个,门诊30个,卫生技术人员1560人,比上年增加17人,卫生机构人员1825人,比上年增加8人,每万人拥有医护人员30.94人,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全民爱国卫生运动不断加强,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等工作取得新成绩,2002年,继续保持全省“文明卫生城市”称号。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2002年,体育设施、场地建设各部门都有新发展。体育比赛取得新成果,我市运动员宁赛礼在远南运动会上独揽100、200、400米田径三块金牌,皮划艇运动员王海在全国冠军赛上获得2000米第一名佳绩。全民体育竞技活动全面展开,全年举办市级体育比赛13次,青少年锻炼达标21500人,等级运动员发展到14人,全民健身体育活动蓬勃发展,市乡先后举办篮球赛、乒乓球赛、田径赛、扑克、象棋赛150余次,“腰鼓队”、“扇舞队”、“太极拳队”、“健身球队”、“健身健美操”不断发展壮大。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占全部人口的35.6%,体育达标学生占全部学生的96.5%。

十、环境保护

2002年,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加强对厂矿企业污染治理的督促检查力度,环境管理、环保执法、环境监测等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工业污染达标排放工程取得重大突破,市氮肥厂、鲤鱼江电厂、东江电化厂、啤酒厂、创兴人造板厂、耐火材料厂等重点企业达标。2002年工业废水处理率为91%,工业废气处理率9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5%,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提高。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2002年,我市按照“实施新战略,创造新特色,勇攀新高峰,实现新跨越”的工作思路,把计划生育工作摆到头等重点位置来抓,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全市出生人口3386人,年末总人口361054人,其中农业人口235930人,占总人口的65.3%,非农人口125124人,占总人口的34.7%,人口出生率为9.4‰,全年死亡人口2140人,死亡率为5.9‰,全年净减人口649人(主要是水电八局职工户口迁出)。

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日趋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