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安化县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4 益阳市安化县统计局

2002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内增财源,上争支援,突出重点,主攻难点”的工作方针,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成就。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31211万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89839万元,增长4.6%;第二产业62705万元,增长9.1%;第三产业78667万元,增长11.4%,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9.8%、25.9%、34.3%变为38.8%、27.1%、34.1%。但是,体制转轨时期结构性矛盾依然较为突出,经济增长方式仍较粗放,经济运行质量欠佳,突出表现在经济增长建立在较高投入的基础之上和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较低二个方面;农业基础脆弱,农民增收缓慢,财政负担沉重,社会再就业工作难度大,微观经济领域中效益更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民收入同步增长。2002年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140845万元,增长4.3%。其中农业产值67639万元,下降1.1%;林业产值16725万元,增长11.5%;牧业产值48740万元,增长7.1%;渔业产值7742万元,增长12.9%。今年,我县农业生产在遭受严重低温阴雨天气和洪涝灾害的情况下,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把灾害损失减少到了最低程度,主要农产品仍获得较好收成。粮食产量25.96万吨,减少1.9%;油料23590吨,减少24.8%;烤烟3305吨,增长5.9%;茶叶5368吨,增长1.3%,水果23004吨,与去年持平;蔬菜116068吨,下降3.0%。全年出栏牲猪53.22万头,增长4.4%。草食动物饲养进一步发展,全年出栏牛8.9万头,出栏羊27.5万只,分别增长3.5%、29.7%。水产养殖快速发展,水产品产量11800吨,增长13.5%。

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主要是通过加大品改力度和调整生态布局而得以实施。全县共推广农作物新品种12个,优质稻种植面积达35万亩,稻田优质率达到82%;林业品改中生态林、经济林比重增加,工程造林比例增高,全年完成退耕还林工程一、二期共7.6万亩,其中,退耕3.9万亩,荒山造林3.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7.7%,一个山青水秀、山川秀美的新安化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展示于世人眼前。养殖业品改主要是推广种草养畜模式,已引进14个优质草品种,种植1.5万亩;渔业以柘溪库区网箱、拦网养鱼为主,发展网箱1.2万口,拦网256处,名贵鱼品种比例达到30%以上。同时,根据全县各地资源优势,加快了生产布局的调整步伐,培育发展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主导产业,如库区移民乡镇的渔业、小水果业;乐安、梅城等乡镇的烤烟种植业,小淹、冷市等乡镇的楠竹业,木子乡的鸡、猪养殖业等。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迅速发展,以龙头企业为牵引的“公司+基地”模式正在做大做强。其中呈强劲势头的有以建玲竹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楠竹产业化;以富源牧业为龙头的山羊产业化;以省无病毒柑桔良种繁殖场为龙头的种苗产业化。同时,以无公害为主旋律的绿色食品产业化项目正在兴起。全县已建成无公害有机茶9000余亩,无公害山野菜2万多亩,今年山野菜加工总量已突破2300吨,产值达7000多万元。以“山山食品有限公司”为主的山野菜加工,成为我县食品行业的亮点。

乡镇企业持续发展。据乡镇企业管理部门统计,全县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592079万元,增长12.3%。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防灾抗灾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0.81千公顷,增长2.5%;农业机械总动力281155千瓦,增长3.5%。自来水受益村数427个,增长1.9%;通汽车村数948个,增长1.6%;通电话村数985个,增长2.2%;通电村数1165个,增长2.2%。全年重点抓了病险水库的处险保安,水毁工程及骨干水库的渠道配套建设,县城防洪堤建设等。

扶贫攻坚和库区开发取得新成就。全县94个重点扶贫村依靠各级扶贫工作组的不懈努力,圆满完成了为期三年的驻村扶贫任务,贫困村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大大加快。全年共争取国家财政扶贫和科技扶贫资金4495万元,发放扶贫贷款2957万元。劳务输出持续发展,全县劳务输出近20万人,劳务收入近5亿元。库区开发通过移民重新安置和交通、通讯、水利等项目的实施,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农民增收减负见实效。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行,农民税赋负担较上年减少1377万元,同比下降22%,人平减少17.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56元,增长0.8%。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发展,生产销售同步增长。全县工业总产值147011万元,增长10.2%。工业增加值51705万元,增长9.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62511万元,增长19.8%。其中国有企业35517万元,增长20.6%;集体企业14097万元,下降7.7%;产销率达100.35%,比上年增长1.05个百分点。规模以下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呈强劲发展势头,实现产值8.45亿元,增长8.2%。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扭亏增盈成效明显。县属46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数89.1%,比上年提高12.96个百分点,实现税金2115万元,增长6.2%,实现利润1242万元,增长81.0%。

工业生产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主要产品产量有增有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中,原煤11.38万吨,增长59.2%;精锑4266吨,增长11.7%;发电量278087万千瓦/小时,增长26.5%;水泥24.15万吨,增长3.2%;人造板2265立方米,减少37%。

企业改革、改制继续推进。湘云制药厂成功实现破产转让,引进新加坡客商投资组建了湖南成大药业有限公司,5月份正式投产,2002年完成产值2080万元。一批企业已顺利实施新一轮租凭经营,部分停产企业重新恢复了生产,如上年停产的结晶硅厂被民营股份制企业华隆硅业有限公司租凭经营,完成产值1548万元,实现税金75万元。企业内部改革继续深化,经营体制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成本控制和质量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积极推进了企业技改挖潜。

建筑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全县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产值9590万元,增长32.0%;竣工产值8241万元,增长28.3%。房屋施工面积208825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152534平方米。竣工面积174945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90014平方米。全县建筑业增加值11000万元,增长5.9%。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2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036万元,增长14.6%。其中国有单位完成投资27457万元,下降8.4%;集体单位完成30509万元,增长12倍;私营个体完成24070万元,增长55.3%。在国有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18700万元,增长21.5%;更新改造投资2616万元,增长35.7%;房地产开发820万元,增长90.7%;其它投资5321万元,下降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