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南县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在一季度遭受百年一遇的冰冻灾害和下半年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发展面临重大挑战的复杂情况下,南县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顺应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新形势,积极化解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振奋精神,奋力争先,实现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全县经济增长提速,发展活力增强,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 合 县域经济平稳发展。初步核算,全年全县生产总值620322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2%。其中: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73110万元,增长7.9%。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5893万元,增长10.6%;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102755万元,增长13.8%;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3138万元,降低9.9%。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31319万元,增长12.2%;其中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实现增加值38092万元,增长4.4%;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34050万元,增长6.4%;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2999万元,增长11%;金融业实现增加值4916万元,增长13.1%;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27230万元,增长9.5%;其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14032万元,增长17.5%。第一产业贡献率为31.8%,第二产业贡献率为19.1%,第三产业贡献率为49.1%。分别拉动经济增长3.2个百分点、1.9个百分点和5.1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 GDP人均9877元,按户籍人口计算,GDP人均9066元。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2008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为44:18.7:37.3,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4.9%,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2%,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8.2%,比上年下降9.2个百分点。全县城镇化率为33.6%,比上年提高0.31个百分点。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7.96亿元,增长25.0%,占全县GDP比重达61.2%,比上年提高8.0个百分点。 物价上涨幅度较大。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6.5%,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3.3%,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8%,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3.4%,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9.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9.9%,服务项目价格下降1.2%。 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年末全县从业人员38.4万人。年内新增就业人员19275人,比上年增长25%,其中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170人,增长28.4%。下岗职工再就业3985人,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全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出县外半年以上务工人员)达12.01万人,下降4.5%;实现劳务总收入12.68亿元,增长4.4%。 财政收支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县级财政总收入20947万元,比上年增长16.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763万元,增长15%,其中税收收入7204万元,增长26.9%。上划中央“两税”及上划所得税共7184万元,增长18.9%。国地两税共完成各项税收收入14103万元,增长20.4%,其中国税完成各项税收7090万元,增长12.34%;地税完成各项税收7013万元,增长29.85%。财政一般预算支出89284万元,增长31.09%,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13014万元、社会保障支出15844万元、教育支出25316万元、科学技术支出179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292万元、医疗卫生支出806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3.31%、53.32%、38.89%、37.69%、108.39%和9.46%。 为民办实事工作全面完成。经评估验收,全县承担的省为民办实事29项指标和市为民办实事13项指标均已全面完成。城镇和农村“低保”对象月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130元和49元,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按规定标准100%拨付、发放到位;城镇义务教育学生杂费免除率、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发放到位率、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扶助金发放到位率、符合条件的再生育夫妇施行出生缺陷干预到位率均达100%。 全县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工业经济仍相对薄弱,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效益明显滑坡;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凸现,可持续发展负重而行;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税增长缺乏大企业、大项目作支撑;改善民生压力较大,农民工返乡回流就业难度加大;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中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农业生产较快增长。2008年,农民专业合作社达5家,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4020户。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6005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7.6%。其中种植业产值202083万元,增长2.2%;林业产值2874万元,降低10.3%;畜牧业产值135895万元,增长16.6%;渔业产值80659万元,增长10.6%。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66.14千公顷,增长1.27%。全年粮食总产量422860吨,增长1.5%。油料产量47111吨,增长25.04%。棉花产量19655吨,增长8%。 全年共检疫动物105万头,免疫率100%,出栏肉猪65万头,增长29.4%。其中三元杂交猪比重为40%;规模养殖场447个,其中常年存栏100—299头的规模养殖场245个,常年存栏3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202个;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小区27个。生猪逐步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出栏牛1.63万头,增长5.22%;出栏羊2.54万头,增长3.26%。全年肉类产量55845万吨,增长6.96%;禽蛋产量18199吨,增长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03423万元,比上年增长26.4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25458万元,增长37.4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7家,比上年增加6家。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02755万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449万元,增长35%。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中,面条、白酒等食品行业快速增长。 产品产销较为衔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223203万元,增长52.8%;产品销售率为99%,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 企业效益明显下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为151.4%,比上年增长9.7%;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17366万元,增长47.1%;实现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1095万元,下降1.8%;应交增值税8261万元,下降20.9%。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县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3138万元,比上年下降9.9%。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14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8166万元,增长2%;实现利润总额295.5万元,增长146.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9.46万平方米,增长16.2%;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8.6万平方米,下降2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