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沅江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五”计划的开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平稳推进各项改革,经济运行态势和质量逐步上升,各项社会事业保持繁荣景象。据初步测算,全市新口径国内生产总值33.06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56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8.76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11.74亿元,增长8.3%。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名优产品不多,居民金融资产难以转化为生产性资金。 一、农业、农村经济和水利建设 全市认真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调整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实现了农业生产发展较快,农民收入同步增长的目标。 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19.33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农业产值10.12亿元,林业产值0.30亿元;牧业产值4.82亿元,渔业产值4.08亿元。产业结构调整中,粮食种植适度调减,全年粮食总产量32.84万吨,比上年减产3.27万吨。主要经济作物均有增长。全年油料总产量3.32万吨,比上年增产0.31万吨;棉花总产量1.09万吨,比上年增产0.02万吨;麻类总产量3.1万吨,比上年增产0.81万吨;甘蔗总产量2.43万吨,比上年增产0.78万吨;蔬菜产量7.51万吨,比上年增产0.83万吨;柑桔产量5.97万吨,比上年增产0.74万吨。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6千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6.53%。 畜牧水产规模扩大,养殖业发展迅速。全年出栏肉猪58.3万头,比上年增长4.1%,出笼家禽305万羽,增长17.3%,名特优新水产品不断发展,全年水产品总量达6.4万吨,比上年增长4.7%。 全年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38亿元,投工1538万个,完成土石方1922万立方米。年末农田水利灌溉面积41.1千公顷。 据乡镇企业局、农机局统计,全年乡镇企业总产值55.5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乡镇工业产值27.9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农业机械总动力45.22万千瓦。 二、工业 全市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强化企业管理,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突出扶优扶强、努力开拓市场,使一批工业企业逐步摆脱困境,全年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下工业)完成总产值9.97亿元,比上年增长13.29%,其中,轻工业总产值7.73亿元,增长18.73%,重工业总产值2.24亿元,减少0.91%,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国有工业总产值4.67亿元,比上年增长22.09%,集体工业总产值2.97亿元,比上年减少13.21%,股份制工业总产值1.28亿元,比上年增长176.9%。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机制纸59163吨,增长32.21%;罐头5606吨,增长241.41%;化学农药4400吨,增长46.08%。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9.97亿元,比上年增长11.59%,产销率达100.01%,全市51家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比上年提高了0.65个百分点。 三、交通运输和邮电 2001年,全市年末拥有民用汽车2396辆,比上年增长2.04%。全市交通系统内完成货运周转量10595万吨公里,客运周转量7413万人公里。 全市邮电业务总量达7500万元,拥有电话90987部,其中农村电话46805部,市话44182部,年末移动电话47730户。年内入信息网络用户8563户。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2001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9亿元,比上年增长17.08%,其中国有经济及其他经济类型完成投资2.51亿元,增长27.33%;城乡集体完成投资1.1亿元,增长25.37%;城乡个人完成投资2.48亿元,增长5.38%,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如白沙大桥、岳纸集团扩建工程、泰升天然果汁有限公司等,同时,洞庭湖二期治理,城区西扩及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全市资质等级四级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产值13218万元。 五、国内商业与对外经济 2001年,在国家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影响下,我市消费品市场稳中趋升,全市完成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682万元,比上年增长11.58%。其中,城镇零售额49389万元,增长9.95%,农村零售额46293万元,增长13.38%。从经济成份看,公有经济实现零售额16629万元,比上年增长8.0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完成11858万元,同比增长7.48%,非公有经济完成79053万元,增长12.36%。 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年内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620万美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69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1%。 旅游业方兴未艾。据市旅游局统计,全年旅游投入260多万元,新增“农家乐”36户,全年累计旅游收入600万元,接待游客14万人次。 六、财政、金融、保险 全年完成预算内地方财政收入11944万元,比上年下降0.5%,完成地方财政支出19389万元,比上年增长27.9%。 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逐步改善,运行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9.11亿元,比年初增加2.22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72亿元,比年初增加1.34亿元,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3.08亿元,比年初增加1.84亿元。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4520万元,保险业务支出1850万元。 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全市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和广大科技人员,以推动科技创新为重点,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年内申报国家级科技项目1项,省级科技项目3项,益阳市级科技项目6项。安排科技三项经费40万元,申请专利18项,授权14项,实施8项,创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普九”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年巩固率99.86%;初中年巩固率96.4%。年末全市普通中学59所,在校学生5.55万人,比上年增长18.1%,普通小学312所,在校学生6.68万人,比上年减少12.3%,职业教育稳中有升,社会力量办学正在兴起。全市高考录取新生1898人,录取率62.08%。 文化、广播、电视、报刊为全市的“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文化创作进一步繁荣,散文《不老的花鼓》,报告文学《南洞庭之路》,先后在《求是》和《湖南作家》上发表,歌曲《开山的斧、致富的梯》获全省建党八十周年征歌二等奖。小品《支书拜年》获省“三湘群星奖”比赛银奖。《洞庭文学》全年发表各类文艺作品400余件,其中27件被全国各报刊杂志转载。全市电视人口覆盖率98%,广播人口覆盖率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