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南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4 益阳市南县统计局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平稳、健康、协调发展,名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经济

县域经济平稳发展,三次产业进一步协调。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GDP)427162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6%。其中,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73306万元,增长6.7%;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0085万元,增长5.2%;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3771万元,增长12.4%。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0.6:18.7:40.7,与2004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5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7013元,同比增长10.0。

经济增量是本世纪前六年增速较快的一年。且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首次大幅度高于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首次接近70%,财政和居民两个增收的工作目标有了全面体现。一产业比重比上年降低1.5个百分点,非农产业比重首次接近60%,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招商引资对经济和建设的推进增强。农业产业结构,农民收入来源的结构更加趋向优良,工业规模结构中,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46.5%,一批新型而充满活力的工业企业替代了处于瘫痪的老工业,工业总产值指标更能接近我县工业的实际。因此,我县2006年的经济运行是向着健康、优质方向发展的。另外,社会事业也有长足进步。教育、卫生事业的服务水平有新的提高和拓展,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水平有新的提升,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继续创优,城市建设和整顿治理有新的突破,交通条件有了历史性的改变,新农村建设方兴未艾。我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呈现出良好、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然而,2006年我县的经济运行是惯性前移,问题依旧,差距拉大的一年。我县三次产业的结构比重与上年比,产业结构依然是近些年来的杠铃形状。我县生产效率低下,经济质量低劣,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只有3.5%,人均创收只有222元,只占全市水平的65%左右;财源税短缺的突出问题依然如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处于全市的较慢水平,投资与工业的总量及增速均处于全市的倒数两位。投资与工业的差距,是我县经济发展的历史积累又是我县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省市十八件实事圆满完成。2006年,全县把省市十八件实事作为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事来抓,80项实事指标全面通过省、市考核验收。其中,就业与再就业、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通乡通村公路、沼气池建设等项指标超额完成任务,企业基本养老金新增参保人数、失业保险新增参保人数、国企改革完成目标任务,乡镇卫生院建设、扩改建乡镇敬老院建设达到目标要求。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06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68881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7.1%。其中,农产值149388万元,同比增长12.2;林业产值2063万元,同比增长4.8%;牧业产值64676万元,同比下降2.1%;渔业产值49256万元,同比增长5.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498万元,同比增长6.0%。粮食作物面积63。83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11千公顷,粮食总产量391603吨,比上年增加40235吨,同比增长11.4%;棉花总产量16866吨,同比增长15.3%;油料总产43480吨,同比增长11.5%;肉类总产量46481吨,同比下降4.4%;全年出栏猪53.9万头,同比下降5.5%;出栏牛1.79万头,同比增长9.8%;出栏羊2.22万只,同比增长1.0%;出笼家禽374万羽,同比增长5.9%;禽蛋产量14495吨,同比增长6.0%;水产品产量60632吨,同比增长6.0%。

优势产业不断壮大,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06年粮、棉、油、麻、菜五大基地建设和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产业化龙头加快发展。全县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达15家。克明面业晋升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何强面业、和滨养殖、洞庭蛋业、汇源麻业、湘华棉麻进入市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品市场不断拓展。绿色食品认证数达到45个,凯利公司特种水产品入选2008年北京奥运会指定产品。

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完成通村公路建设190公里、通乡公路12公里,支持茅草街大桥建成通车,完成茅草街千吨级港口码头、兴盛汽车站、万元桥危桥改造主桥工程建设及麻河口大桥主桥建设工程量的6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76114万元,同比增长17.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24314万元,同比增长26.8%。规模下工业产值151800万元,同比增长11.2%。工业增加值67976万元,同比增长8.7%。

全县新增规模企业8家,规模企业发展到41家,上交税金3200万元,同比增长16.4%。全县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3家,年创税收100万元以上的达到7家。企业完成技改投入1.8亿元。德盛、德兴、众鑫、汇源、光顺、顺祥等重点骨干企业纷纷加大投入,扩充规模,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不断提升。湖南橡塑密封件厂的“旋转轴承型密封圈”、福十二公司食用槟榔被评为湖南省名牌产品。德盛纺织年产值突破2亿元大关;克明面业销量升至全国挂面行业第三位,连续三年实现产值、税收翻番。

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00万元,入园企业实现工业产值8000万元。

建筑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县完成全社会建筑业产值35008万元。其中,资质以内建筑业企业12家,年末从业人员6031人,竣工产值31695万元,房屋竣工面积617796平方米。

四、交通运输、邮电通信

交通运输稳步发展。2006年,全县境内公路里程420.1公里,同比增长36.5%,民用汽车拥有量3007辆,同比增长9.3%。全县社会客货运周转量15512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8.9%。

全年完成通村公路建设200公里、通乡公路12公里,茅草街大桥竣工通车,兴盛汽车站投入使用,麻河口大桥、万元桥、茅草街1000吨级码头建设进展顺利。交通局积极争取上级交通建设投资,全年争取上级追加资金1700多万元,为全县交通条件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麻河口、华阁、茅草街等合并乡镇千方百计改善区域内公路网络建设,浪拔湖乡投资300万元,完成陈美公路建设15.7公里。

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2006年,全县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669万元,同比增长4.2%,电信业务总量5293万元,增长0.7%。年末电话用户115000户,下降1.9%,其中住宅电话85000户,下降3.3%,移动电话用户99358户,增长6.2%,国际互联网用户11000户,同比增长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