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赫山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突出加快发展主题,狠抓项目建设,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国民经济运行速度明显加快,质量有所提高,社会事业欣欣向荣。据初步测算,全区生产总值31.79亿元,增长9.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52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9.21亿元,增长15.7%,第三产业增加值14.06亿元,增长9.2%。经济增幅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是近三年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是:财源不足,社会就业压力大,环境保护有待加强。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 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是我区农业发展的目标。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为了提高农业的抗灾能力和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积极探索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的有效途径,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全年调减粮食作物面积1.65千公顷,用于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其他经济作物,而粮食总产量仍达33.09万吨,增长3.02%,增9697吨,优质稻率86.42%,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牧业和渔业主要是注重改良品种,形成养殖小区,提高对比效益。全区有猪、鸭、渔等养殖小区7个。优质瘦肉型猪覆盖率达68%,优质家禽覆盖率74.5%,优质水产品率78%,良种公猪比例100%。据统计: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37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6.27亿元,林业总产值0.56亿元,牧业总产值5.32亿元,渔业总产值1.08亿元,其他农业0.14亿元。其中:林业和渔业增长比例最快,分别达到13.28%和8.36%。牲猪饲养量95.35万头,增长1.50%,牲猪出栏58.07万头,增长5.01%,家禽饲养量567.59万羽,增长2.67%,出笼227.64万羽,增长4.0%,羊出栏1.45万只,增长4.32%,牛出栏0.76万只,下降7.32%。水产品总量16500吨,增长6.8%。全区当年完成造林面积1231公顷,比上年增长96%,低产林改造1533公顷,封山育林面积11600公顷,零星植树150万株,新增育苗面积93公顷。 乡镇企业继续发展,全区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52.35亿元,增长10%。个体和私营企业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主力,并逐步向联合型发展。大米、包装袋、竹制品等工业已形成了连片生产,在市场上的占有率越来越高。 水利建设进一步发展。全年水利建设投放资金4449万元,完成土石方1200万方,投入劳动工日1000万个。完成大小水利工程3000处。 二、工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区工业总产值20.12亿元,增长21.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66亿元,增长23.8%。在规模工业中,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分别下降8.9%和20.6%,股份制和私营企业增长39.5%。工业品产销衔接较好,产销率达99.6%。经济效益逐年提高,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43.9%,实现利税总额4524万元,增长5.82%。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为103%。规模以下工业凭借灵活多样的经营优势继续快速发展,工业总产值达12.45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1.9%。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3亿元。增长20.94%。增幅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其它单位完成投资9.53亿元,增长20.94%,增幅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其它单位完成投资3.9亿元,增长57.7%。在国有及其它单位投资中,用于基本建设投资1.37亿元,增长47.4%,用于更新改造投资1.02亿元,增长13.2%,用于房地产开发的1.51亿元,增长135.3%。房地产业投资成倍增长,成了近两年来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动力。集体和个体投资分别达到2.09亿元和3.34亿元,分别增长3.56%和4.5%。 四、内外贸易 内外贸易稳步发展。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7.9亿元,增长9.87%,其中城市零售额12.05亿元。增长11.4%,农村零售额5.85亿元,增长6.9%。城市消费水平依然大大高于农村。个体私营商业零售额占全社会零售额的比重为81%,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 外经外贸继续发展。全区实际利用外资2036万美元,增长2.3倍,人均28.7美元,增加20美元。实际到位内资53700万元,增长34%,人均756元,增加194元。外贸出口受非典影响,出口额为1110万美元,下降7.6%。 五、财政、金融与保险 我区财政逐步走出困境。全年共完成财政总收入20193万元,增长3.7%,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2324万元,增长3.0%,完成上划两税6794万元,增长5.7%,上划所得税1975万元,增长1.5%。财政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并保证工资按时发放。 金融机构由于体制改革,各项数据残缺不全。按可比口径统计,各项贷款余额126448万元,比年初增长10.2%,增长最快的是消费贷款,达2.78倍。工商贷款逐步减少,农业贷款有的增加。各项存款余额163888万元,比年初增长15.45%。 保险事业有所发展。各保险机构共完成保费收2810万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给付支出1143万元。 六、科技与教育 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值1.6亿元,获国家专利20项,发展民营科技企业3家,获市科技进步奖3项。上报省科技项目5个,上报市科技项目5个,列入区科技项目19个,筹措科技项目经费308万元。 教育始终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以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为重点。全区初中毕业率达95%以上,高考上重点本科线521人,一般本科1292人。文、理科平均分分别高出全市6分和9分。上线人数、平均分、上线率分别名列全市各县市区之首。招飞工作业绩突出,录取飞行员4人。初高中学生参加数、理、化、生奥赛共获市线以上奖励660余人。教师教学比武活动中获全国一等奖2个,省级奖励6个,市级奖励6个。 七、文化、卫生与体育事业 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区艺术表演团体在区内演出100多场,观众10多万人。全区共藏书5.54万册,举办展览和组织文艺活动多次。花鼓戏《郑培民》红遍三湘,共演出60多场。农民自编自导节目120多个,群众演员1600多人,观众超过10万人次。省级以上获奖作品共4个。卫生机构在抗击非典工作吕措施得力,没有出现重大传染病的流行。全区发放卫生许可证率达90%以上,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明显减少,医德行风大大增强。 体育事业迅速发展。全年共举办市区级级竞赛6次,参赛运动员1.5万人次以上。“新一佳”杯大众运动会参赛代表队128个,运动员853人。各部门各单位举办小型多样的运动会50多场次。 八、人口与人民生活 计划生育工作高位运行。2003年全区共出生7306人,人口出生率为8.9‰,计划生育率98。7%,性别比为107.8。全区总人口806905,其中:农业人口59139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