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赫山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4 益阳市赫山区统计局

2004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全局,始终突出加快发展主题,紧紧扣住项目建设中心,切实优化区域发展环境,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区经济综合实力和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综合

经济总量稳步上升,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据初步核算,全区生产总值达37.88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30亿元,增长8.7%;第二产业增加值10.83亿元,增长13.7%;第三产业增加值15.75亿元,增长10.1%。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为29.8:28.6:41.6,与上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2.4个百分点。经济涨幅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提高4.9个百分点,第二产下降了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了0.9个百分点。

“三化”进程加快推进,工业增长势头强劲。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7%;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6%,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全区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区域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订单农业、示范农业和农业龙头企业有新的发展,抓龙头、创品牌、建基地取得新的成绩。农产品优质品率稳步提高。东湖水产品、黄泥湖蔬菜、白石塘和牌口生态稻及新市渡无公害生猪得到长足发展。城镇扩容提质步伐加快。全区城市化水平达到48.6%,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随着城区建设的迅速推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全年投入小城镇建设资金2000多万元。

劳动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年末全区23个乡镇街道和社区都已建立了劳动保障站和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城镇新增就业4866人,城镇失业登记率为4.0%,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553人。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比较突出,工业化水平太低;下岗失业人员和新增就业人员较多,就业和社会保障任务较重;部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经济发展环境、社会治安、市场秩序等还需继续加大整治力度。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区粮食总产量41.51万吨,增加8.41万吨,增长25.4%;油料1791吨,下降16.5%;茶叶1600吨,下降4.0%;水果10000吨,增长1.1%;蔬菜20.43万吨,增长8.6%;出栏牲猪68.15万头,增长4.9%;出栏牛0.77万头,增长1.3%;出笼家禽228万羽,增长0.4%;水产品产量1.7万吨,增长3.0%。

农村经济结构继续调整。由于中央1号文件和国家支农政策的出台,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增,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1.16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3.69千公顷,增长23.8%,其中:谷物68.12千公顷,增加14.03千公顷,增长25.9%。除蔬菜面积增长外,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作物面积同时有所下降。种植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8.4%,比上年提高了1.87个百分点。养殖业稳定发展。养殖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7.5%,比上年略有提高。第一产业增加值对全区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5.9%,拉动经济增长5个百分点,一产业成为拉动我区今年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据乡镇企业局统计,全区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61.4亿元,比上年增长17.2%。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改善。全区开工各类水利工程3011处,投入资金4766万元,其中群众投资4486万元。已完工水利建设工程1903处,完成劳动工日627万个,完成土石方773万立方米。农业机械总动力53.39万千瓦,增长9.8%;完成造林面积2567公顷,增长108.5%,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12000公顷,增长3.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区工业增加值70327万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24691万元,增长19.2%。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3641万元,增长15.0%;集体工业增加值4035万元,增长25.8%;股份制工业增加值6919万元,增长30.65%。重点行业增长加快,有色金属、电子元件、建材、化工、机械制造等几大支柱产业增加值达18566万元,增长25.2%,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5.2%。规模以下工业同步发展,全区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45636万元,增长8.2%。全区形成了以编织袋加工、味姜加工、竹制品加工、机械制造、大米加工、槟榔加工等特色行业,且有一定规模。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多快速增长。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大米加工12921吨,增长28.1%;配合饲料12493吨,增长40.9%;水泥74.29万吨,增长50.0%;中成药438吨,增长17.6%;饮料酒3499千升,增长18.8%;电子元件153.2亿支,增长14.1%;双氧水95500吨,增长24%。

规模工业产销衔接较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93816万元,增长24.4%;产品销售率为99.85%,比上年高2.1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1522万元,增长30.5%。利税总额4865万元,增长8.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9.8%,比上年提高11.3个百分点。

建筑业发展迅速。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7926万元,增长1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7020万元,比上年增长37.18%,其中:城镇投资64214万元,增长62.3%,在城镇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36833万元,增长169.4%,更新改造投资13616万元,增长32.99%,房地产开发投资12209万元,下降19.2%,城镇集体和个体投资900万元,增长64.5%。农村投资62806万元,增长18.4%。其中:农村集体27496万元,增长31.37%,农村个体35310万元,增长10.0%。

工业投入力度加大。在城镇投资中,工业投资28070万元,增长143.7%,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6332万元,增长5.16倍,更新改造投资11738万元,增长32.3%。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2004年我区确定的重点产业项目有10个,累计完成投资38000万元。其中欣达建材、汉森制药、协和湘雅、兰溪米业、佳利制厢、辉煌房地产、步行街、箴言中学整体搬迁工程等项目进展顺利,完工的项目都按期投入使用。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继续发展。全区拥有载重汽车1242辆,增长2.3%,农用运输车1426辆,增长48.2%,机动运输船48艘,增长4.3%。

邮电事业迅速发展。全年农村通信设施建设总投入1650万元,农村电话用户12万户,成为全市第一个农村电话用户超过10万的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