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赫山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全局,突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加快发展主题,切实优化区域发展环境,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区经济综合实力和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综合 经济总量稳步上升,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运行质量提高。据初步核算,全区生产总值43.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41亿元,增长8.4%;第二产业增加值13.74亿元,增长21.8%;第三产业增加值17.43亿元,增长7.6%。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为28.47:31.53:40,与上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3.4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2.3个百分点。经济涨幅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下降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上升6.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了2个百分点。 “三化”进程稳步推进。工业增长势头强劲,农业产业化初显成效,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0.9%;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全区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区域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订单农业、示范农业和农业龙头企业有新的发展,抓龙头、创品牌、建基地取得新的成绩。农产品优质品率稳步提高。东湖水产品、黄泥湖蔬菜、白石塘和牌口生态稻及新市渡无公害生猪得到长足发展。全区城市化水平达到48.6%,与上年基本持平。随着城区建设的迅速推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全年投入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887万元,沧水铺镇、兰溪镇通过评估验收被定为“湖南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 劳动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年末全区23个乡镇街道和社区都已建立了劳动保障站和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城镇新增就业7025人,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5.0%以内,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527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3.2万人。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比较突出,工业化水平太低;下岗失业人员和新增就业人员较多,就业和社会保障任务较重;部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经济发展环境、社会治安、市场秩序等还需继续加大整治力度。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区粮食总产量41.95万吨,增加0.44万吨,增长1.05%;油料2290吨,增长27.9%;茶叶1984吨,增长24.0%;蔬菜20.61万吨,增长0.6%;出栏牲猪82.71万头,增长21.4%;出栏牛0.8万头,增长3.9%;出笼家禽251万羽,增长10.1%;水产品产量1.5万吨,下降11.7%。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2.2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04千公顷,增长1.5%,其中:谷物68.9千公顷,增长1.1%。高效益的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作物面积有所增长。种植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6.6%。养殖业发展快速。养殖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8%,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对全区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8.2%,拉动经济增长2.3个百分点。 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据乡镇企业局统计,全区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71.38亿元,比上年增长16.3%。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改善。全区为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共投入资金1700万元。已完工水利建设工程329处,完成土石方15.2万立方米,新建山塘6处,山塘扩容19处,渠道清淤5条2430米。农业机械总动力86226台,57.86万千瓦,分别增加3267台、44752千瓦,增长4%、8.4%;完成造林面积2940公顷,增长14.5%,幼林抚育面积3千公顷,零星植树30千公顷,增长3.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区工业增加值84860万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39389万元,增长39.4%。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3550万元,增长11.3%;集体工业增加值7077万元,增长55.1%;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增加值28762万元,增长40.1%。重点行业增长加快,有色金属、电子元件、建材、化工、机械制造等几大支柱产业增加值达31511万元,增长39.2%,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2%。规模以下工业同步发展,全区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45471万元,增长8.1%。全区形成了以编织袋加工、味姜加工、竹制品加工、机械制造、大米加工、槟榔加工等特色行业,并形成了一定规模。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大米加工51520吨,增长184.1%;配合饲料48062吨,增长426.2%;水泥82.97万吨,增长12.7%;中成药704吨,增长60.6%;饮料酒6300千升,增长80.1%;电子元件2534亿件,增长78.1%。 规模工业产销衔接较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54895万元,增长55.5%;产品销售率为100.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2445万元,增长84.5%。利税总额8084万元,增长73.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8.6%,比上年提高11.6个百分点。 建筑业发展迅速。全年建筑业产值115497万元,实现建筑业增加值52569万元,增长23.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3714万元,比上年增长33.6%,其中:城镇投资87845万元,增长45.5%,在城镇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55589万元,增长70.2%,更新改造投资14958万元,增长9.9%,房地产开发投资16698万元,增长26.2%。农村投资75869万元,增长20.8%。其中:50万以上项目投资30176万元,增长43.2%,50万元以下项目投资45693万元,增长12.0%。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继续发展。全区拥有载重汽车1458辆,增长12.3%,农用运输车1817辆,增长46.2%,机动运输船51艘,增长4.5%。全社会客货周转量687089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1%。 邮电事业迅速发展。全社会邮电业务总量9967万元,增长11.4%。农村电话用户9.6万户。 六、内外贸易、旅游和物价 商品市场繁荣活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0309万元,增长13.5%。其中城市零售额192785万元,增长15.5%;农村零售额37524万元,增长9.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01681万元,增长11.9%;餐饮业24747万元,增长17.5%;其他行业3881万元,增长17.2%。以住房、通讯器材等为代表的新兴消费引领消费市场快速增长。2005年,石油、家电、中西药品、通迅器材零售额分别增长59.8%、41.5%、35.6%和28.6%。连锁超市等新型业态显示出巨大活力,全区3家限额以上连锁商业企业商品零售额24125万元,增长3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