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赫山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市场物价整体上扬。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4%,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2.0%。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99%,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3.6%。 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实际利用外资1159万美元,下降20.6%,实际利用区外资金181432万元,增长89.1%。通过以商招商、园区招商、专业招商共引进“新滨湖”、“华港油脂”、“金立手机”、“金大地”、“链条厂”等项目107个,其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1个,到位外资801万美元。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6015万元,同口径净增4128万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8.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603万元,增长6.9%;上划中央“两税”8645万元,增长12%;上划“两个所得税”3394万元,增长18.3%。税收收入占到财政总收入的91%,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为5.9%,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对经济支持力度加大。年末在我区统计的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2388万元,比年初增长16.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1352万元,比年初增长13.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59610万元,比年初增长10.3%。消费贷款4341万元,比年初下降6.7%,住房贷款778万元,比年初增长24.8%。 保险市场繁荣活跃。全年保费收入增长15.1%,各项给付支出增长12.8%。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取得新成绩。赫山区电容器科技产业基地建设、湖南铝电解电容工程技术中心、无土花卉技术推广等三个项目申报了省科技一般项目。优选了超小型长寿命铝电解电容器研制生产项目申报省重点新产品研制计划,优选益阳坛子菜加工基地及检测体系建设项目申报省级星火计划,并对项目进行跟踪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区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实现总产值2.6亿元,技术市场有新发展。优质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和蔬菜贮藏及加工技术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优质莲藕种植、加工、贮藏技术推广等5个项目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区科技进步奖7项。 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学前教育入园率96%以上。九年业务教育普及率高,全区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100%,小学生巩固率达100%,初中生巩固率达99%。初中毕业生普高升学率达81%,05年高考取得新突破。全区参考学生7227人,被各高等院校录取6938人,录取率96%,其中本科上线3730人,上线率为51.%,上线人数、上线率、总平分继续保持了全市的领先地位。招飞工作成绩突出,输送飞行员6人。获省招飞工作一等奖。05年中考成绩也在全市名列前茅。教师队伍素质稳步提高。我区各中小学校舍积极、稳妥地实行了教师竞聘上岗。通过竞聘上岗4291人,分流1530人。全区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8.9%,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88.5%。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艺术硕果累累。区花鼓戏剧团全年共演出221场,演出收入达23.5万元,组织了大型文艺下乡活动5次。创作排练大型现代花鼓戏《牛玉儒》、《远山的呐喊》、《走进赫山》、《嫂子调变奏曲》等节目,涌现了一大批优秀文学作品、优秀美术作品、优秀书法作品、优秀摄影作品、优秀音乐作品和优秀舞蹈作品。群众文化活动层出不穷,“春之韵”、“夏之声”、“秋之恋”、“冬之乐”成功举办。一大批文艺作品分别在全国、全省、全市获奖。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发展加快。血防机构、卫生防疫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医疗管理不断规范,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全系统业务量达8000万元,增长9.5%。全年培训乡村医生220多人,组织258人参加全省统一的注册考试。全区各级医疗单位参保率达到97%,重大的疫情都能及时得到控制,卫生防疫措施得力。妇育保健工作有新起色,孕产妇建卡率为99.8%,早孕检查率94.7%,新法接生率100%,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都有所下降,杜绝了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成功举办了第七届大众运动会,参赛单位55个,参赛运动员780人。我区组团参加市大众运动会获金牌5枚,银牌1枚,团体总分名列全市第一。赫山区卫生局和赫山区经贸局被评为省级先进单位,泉交河镇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乡镇。区业余体校在参加省常规比赛中获4枚金牌,4枚银牌,2枚银牌。 十、环境保护、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积极推进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和巩固烟控区工作,中心城区烟控区面积扩至22.3平方公里,烟控区覆盖率为100%。在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上主要是加强大众媒介的环保宣传,加强对企业业主的环境宣传,增强业主的环保意识;在建项目管理严把四关:一是严把产业政策关,二是严把布局关,三是严把污染物排放总量关,四是严把建设项目监督关。环保审批率达100%,执行率达到100%。 年末全区总人口为812637人,比上年增加2081人。其中城镇人口为395104人,乡村人口417533人。全区人口出率为9.1‰,死亡率为4.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1‰。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全部国有、城镇集体和其他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12785元,比上年增长15%。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10元,增长13.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305元,增长8.9%。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得到改善。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046元,增长4.5%。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全区城镇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24699人,新增参保人数2308人;全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0435人,新增参保人员1420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6885人,新增参保人数1202人;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10885人。城市现有低保对象13514户,城市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7394人,月平保障资金标准由原来的43.6元增加到了50.45元,发放低保资金1500万元。全区现有五保老人5265人,确保其生活费年平450元,口粮不低于600斤。投资286万元对龙光桥、泉交河、欧江岔三所敬老院进行改造,新增集中供养“五保户”120人。 说明: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据。 2、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年末人口根据公安年报和计生局年报及1%人口抽样调查综合平衡后得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