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赫山区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教育事业始终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努力巩固“普九”成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全区共投入1617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初中毕业生一次性毕业率达95.7%,高中会考获全市综合考核第一名,高考升学率一直居全市前列。初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奥赛获市奖71人次,省奖20人次,国家奖1人次;高中数学、物理、化学奥赛获市奖75人次,省奖46人次,国家奖19人次。 七、文化、卫生与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区艺术表演团体国内演出共204场,在农村演出180场,观众244千人次。全区共有图书藏书5.54万册,总流通人次50千人次,举办展览次数4次,组织文艺活动2人次,举办培训班11班次。 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卫生机构健全,卫生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医疗分类管理进一步健全,病源检索工作成效显著,妇女、儿童医疗保健工作尤为受到重视,各项事业欣欣向荣。 体育工作不断向前发展。成功举办了“九运”会排球赛。全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近30万,新市渡、白石塘均获“全省体育工作先进乡镇”称号。沧水铺、牌口、衡龙桥获全国群体工作先进乡镇。体育运动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都得到进一步加强。 八、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计划生育工作高位运行,据计生委统计:2002年全区共出生7894人,人口出生率9.4‰,计划生育率98.8%,多孩率0.01%,人口出生率为历史性最低的一年。全区总人口85.94万人,农业人口63.09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7:100,男性比例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3‰。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16亿元,比上年提高5%,人均增加25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6元,增加91元,增长3.91%。农村农民纯收入2446元,增加102元,增长4.32%。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得到提高,生活费由原来的300元以下提高到人均600元,口粮600斤。城镇居民低保金进一步得到落实。区属单位居民月保障金人均比上年增加27.46亿元。 全区环保工作更显重要,人民环保意识进一步提高。通过严格控制新污染,积极治理老污染,狠抓生态保护工作,严格把住建设项目管理程序关,保障治污排放物达标排放,对污染严重的实行关停整理等措施,环保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