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慈利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2010-03-14 张家界市慈利县统计局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实施“旅游带动、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增长方式加快转变,小康建设成果进一步巩固,富民强县、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突破。

综合

经济总量持续攀升,产业结构稳步改善。全县生产总值达40.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8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1.53亿元,增长12.3%;第三产业增加值18.70亿元,增长15.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6467元,增长13.4%。

2006年,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在全县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由上年的26.13%降至24.47%,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2.70%;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28.75%提高至28.82%,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9.26%;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45.12%降至46.71%,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8.04%,居三次产业贡献率首位。从各产业内部结构看,第一产业中优势农业加快发展;第二产业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发展喜人。房地产市场在宏观调控中理性发展;金融环境进一步改善,资产质量明显提高,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总量同步增长。

2006年,全县积极落实省8件实事。全县新增城镇就业2028人,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33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1508人,工伤保险新增参保2509人,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3311人;完成了安全饮水工程2处,共解决3750多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城镇经济适用房14258平方米;改扩建敬老院3所,新增集中供养五保户93人;建成乡镇公路34.6公里,建成乡村公路180.4公里;新建沼气池1802口;解决农村未通电话行政村15个。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没有大的改变,现代农业水平仍较低;城乡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仍较突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得到根本转变;对外开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林牧渔业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47亿元。其中农业产值8.40亿元、增长5.1%,林业产值1.31亿元、增长1.0%,牧业产值5.15亿元、增长5.5%,渔业产值0.29亿元、增长8.0%,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产值0.32亿元、增长1.5%。

种植业生产增产增效,经济作物种植结构不断调优。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8.73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8千公顷,其中粮食作物58.29千公顷,增加0.66千公顷。主要农产品产量均有所增长。粮食总产量28.38万吨,增长2.31%,其中稻谷16.50万吨,增长3.4%;玉米6.22万吨,增长3.32%;薯类4.01万吨,增长2.3%;油料3.63万吨,增长4.91%,其中油菜籽3.21万吨,增长5.59%;棉花1500吨,同比持平;水果10.84万吨,增长6.59%;柑桔9.71万吨,增长6.7%;茶叶1330吨,增长4.9%;烤烟3380吨,增长3.9%;蔬菜15.8万吨,增长3.95%。

林业生产进一步加强。全年完成退耕还林、长防林工程造林、中德财政合作造林40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9.2%。

牧、渔业稳步发展。全年出栏生猪54.8万头,增长2.43%,年末存栏35.2万头,增长0.3%;出栏牛2.72万头,增长5.4%,年末存栏7.62万头,增长2.83%;出栏羊16.3万只,增长7.23%,年末存栏8.95万只,增长1.7%;出笼家禽243万羽,增长3.8%,年末存笼125万羽,增长1.6%;禽蛋产量8760万吨,增长2.46%。淡水养殖面积3.04千公顷;水产品产量4510吨,增长2.33%,其中鲜鱼产量4565吨,增长2.3%。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拥有各类农业机械3.68万台;其中,拖拉机2467台,减少138台;耕整机1147台,增长154台;农用汽车1832辆,增加70辆。农业机械总动力38.59万千瓦,增长5.70%。

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局。2006年,全县确定了12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投入480多万元进行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建设。象鼻嘴村实现了100%农户饮上清洁自来水,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大安、永安、民和5个村已完成电网改造,实现与县城同网同价。民和、岩板田、白龙村已实施柑桔品改2000多亩,石马村建起了龙虾养殖基地。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农村呈现出生机蓬勃的新面貌。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24.65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17.51亿元,比上年增长34.8%,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7.14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9.39亿元,增长17.2%;其中规模以上增加值完成7.27亿元,增长18.1%,规模以下增加值完成2.12亿元,增长15.2%。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17.4亿元,比上年增长35.0%,产销率达99.2%;实现利税6130万元,增长46.0%,其中利润1552亿元,增长73.3%。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原煤15.12万吨,增长1.19%;发电量6.09亿千瓦,减少14.73%;大米1.51万吨,增长23.83;食用植物油1.04万吨,减少5.58%;配混合饲料1.05万吨,增长125.65%;服装205.58万件,减少4.54%;皮鞋255万双,增长14.23%;氮肥10.72万吨,增长22.46%;水泥56.19万吨,减少5.18。

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县建筑施工企业实现施工产值2.15亿元,比上年增长13.2%。

固定资产与房地产开发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2006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5.56亿元,比上年减少15.7%。其中,城镇投资7.95亿元,增长108.4%;非农户投资1.05亿元,减少39.3%;农村个体投资1.89亿元,增长6.79%;跨区项目投资4.0亿元,减少62.0%。全年施工项目117个,比上年下降5.5%。其中新开工项目37个,下降8.3%。

大项目投资进展顺利。2006年,一批能源重点工程正在加紧建设,投资2.6亿元的关门岩水电站已蓄水试运行,投资6亿元的长潭河水电站已下河截流进行主体工程施工,投资4.5亿元的茶林河水电站融资成功,22万伏变电站竣工投产。洪晟化工责任有限公司今年新增2万吨工业酒精生产线,楚霸水泥100万吨旋窑项目开始实施。

房地产市场健康运行。2006年,房地产业完成开发投资6642万元,比上年增长22.3%。其中,商品房投资6642万元,增长12.7%。房屋施工面积10.28万平方米,增长9.1%;房屋竣工面积9.61万平方米,房屋销售面积10.57万平方米,房屋销售面积大于竣工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