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桑植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2003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严重的旱涝灾害,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不动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强化扶贫攻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繁荣稳定,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据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3683万元,比上年增长9.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400万元,增长3.43%;第二产业增加值22680万元,增长21.01%;第三产业增加值39603万元,增长9.53%。三次产业构成为34:24:4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175元,比上年增加197元。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民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农民和城镇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仍然严峻。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879万元,增长4.38%,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升有降。 林业生产以退耕还林为契机,着力进行了产品结构调整、营林生产、森林资源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全年林业产值6601万元,增长2.04%,完成造林4742公顷,育苗107公顷。 畜牧业生产产业结构适度调整,主要产品产量有升有降。 渔业生产平稳增长,但总体规模和在整个农村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仍很弱小。全年水产品总产量614吨,增长1.65%,其中养殖产量139吨,增长9.45%。 农村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农业现代化进程有所加快。全县年末有效灌溉面积8.50千公顷,增长20.73%,其中,旱涝保收面积5.79千公顷,增长2.30%;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25498千瓦/9851台,同比增长10.39%和8.13%,其中大中型拖拉机74台,小型及手扶拖拉机1445台;全年完成机械化耕作2.62千公顷,同比增长10.38%;农田机电排灌面积达8.29千公顷,同比增长1.97%;农产品加工量为10万吨,同比增长0.60%;全年农村用电量为1261万千瓦小时,同比增长19.63%;农田化肥施用量37600吨,同比下降4.68%;农药使用量322吨,减少1.23%;农膜使用量342吨,同比增长21.7%。 建整扶贫取得可喜成绩。2003年是第三轮建整扶贫的关键一年,全年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31万元,新建、整修村、组公路300公里,架设桥梁28座,架设、改造高低压线路39.8公里,架设水管106公里,新建沼气池272口,救助贫困学生187名,结对帮扶贫困户638户。 乡镇企业在调整中稳步推进。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165928万元,同比增长3.63%,其中乡镇工业完成56396万元,增长4.06%,年末乡镇工业企业单位数为1304个,拥有职工8914人。 二、工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19492万元,比上年增长21.88%,其中国有工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999万元,增长28.02%,产品销售率为99.67%,比上年提高0.12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重工业产值10085万元,销售产值10123万元,产销率100.37%,上升0.58个百分点;轻工业产值11843万元,销售产值11732万元,产销率85.48%,与上年持平,年末全县工业总产值81728万元,比上年增长23.38%。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全县16家独立核算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82万元,比上年增加200万元,利税1684万元,增加614万元,亏损面由54%下降为31%,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50万元,减亏58万元。 三、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604万元,比上年增长23.65%。其中:国有及其他投资29889万元,集体投资4812万元,个体投资8903万元。在国有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24317万元,更新改造资金5131万元,房地产开发投资441万元。全县新增固定资产20100万元,年内新开工项目61个,竣工项目28个。 建筑业在投资进一步扩大的影响下,效益持续攀高。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188万元,比上年增长16.63%。 四、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条件逐步改善。全县公路通车里程为1970公里,其中列养道223公里,县乡道477公里,村道1114公里。全县公路客运量255万人,周转量8785万人公里,分别下降9.9%和19.99%,货运量187万吨,货运周转量9500万吨公里,分别下降12.62%和9.53%。全县拥有民用车辆4661辆。 邮电通讯业迅速发展。全县邮电通讯业完成业务总量4261万元,比上年增长5.48%,完成报刊杂志发行186万份,年末光缆总量达到3371芯公里,同比增长12.4%。在稳定乡乡通程控电话的基础上,实现512个行政村通电话,全县电话交换机总容量44406门,电话机总数为34356户,其中县城电话14215户,农村电话20141户,分别增长6.13%、下降3.1%和增长13.76%。移动电话用户26000户,同比增加28.97%。互联网用户4832户,净增1077户,增长28.68%。 五、商业、旅游业和外贸业 商品市场稳中趋活。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149万元,比上年增长10.58%,按经济类型分:公有经济9293万元,下降67.8%;非公有制经济40901万元,增长2.63%。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44238万元,增长13.88%;餐饮业5938万元,下降0.9%;其他20万元。按销售所在地分:县城31307万元,增长13.81%,县以下18887万元,增长5.6%。全县拥有各类市场26个,全年市场交易总额为28000万元。 旅游业持续增长。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33.5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991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55.29%和64.99%。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县实际引进外资2630万元,比上年增长1.04倍。 六、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状况有所好转。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6464万元,比上年增长23.4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769万元,增长14.56%,上划中央两税1146万元,全县一般预算支出24938万元,增长11.93%。 金融平稳运行,存贷款大幅增长。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0267万元,比年初增长15.77%,其中居民储蓄存款67515万元,比年初增长15.48%。各项贷款余额79386万元,比上年增长5.90%。金融机构全年现金收入261629万元,现金支出259515万元,净回笼现金2114万元。 保险业务有所扩大。全县保险机构保险业务收入3022万元,比上年增长1.58%,全县保险业务支出1617万元,增长29.36%,其中财险279万元,寿险1338万元。 七、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教兴县进程加快,科技队伍稳步发展。全县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5129人,其中:高级113人,中级1749人。“双杂”良种、玉米地膜育苗移栽、油菜定距育苗移栽等一系列实用增产技术继续得到推广普及,全年共评选科技进步成果奖励十项,其中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三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