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石门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3-14 常德市石门县统计局

旅游业稳步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12.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5.6%;创旅游收入4880万元,增长43.5%。因私出境1118人,增长129.6%。

八、金融和保险

金融机构运行良好。2007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52392万元,比上年末增加49859万元,增长12.4%,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54609万元,比上年末增加35758万元,增长11.2%。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65445万元,比上年末增加109524万元,增长42.8%,其中短期贷款165087万元,增长16.6%;中长期贷款198978万元,增长77.4%。农村信用社人民币贷款余额74944万元,比上年末增加13985万元,增长22.9%。各项贷款余额中,消费贷款7831万元,增长17.0%,其中个人住房贷款6317万元,增长18.9%。不良贷款比率为1.23%,比上年降低0.77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实现了整体嬴利,赢利额8465万元。

保险事业迅猛发展。年末有10家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其中从事寿险业务的有5家。全年各项保费收入17464万元,比上年增长41.3%,其中财产险收入2197万元,增长37.3%;寿险收入14164万元,增长41.6%;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1103万元,增长46.7%。赔付额2423万元,增长51.3%,其中财产险赔款1326万元,增长22.0%;寿险给付513万元,增长196.5%;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款和给付584万元,增长71.3%。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全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6所,招生1978人,比上年增长2.2%;在校生5232人,下降8.2%;毕业生1708人,增长31.5%。普通高中8所,招生4019人,下降12.0%;在校生12812人,下降9.5%;毕业生4408人,增长43.4%。普通初中34所,招生7126人,增长6.9%;在校生21053人,下降3.8%;毕业生7659人,下降11.7%。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100%,在校学生辍学率为1.34%。普通小学130所,小学教学点81个,招生5179人,增长4.1%;在校生33154人,下降3.2%;毕业生6879人,增长5.3%。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毕业生升学率均达到100%。幼儿园74所,在园幼儿6341人,下降0.1%。

科技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462人,增长3.0%。全年专利申请45件,增长36.4%;授权专利25件,增长47.1%。实施国家安排科技攻关计划项目3项。获县级以上科技成果38项,其中市级科技成果1项。签订技术合同25项,成交金额3405万元。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25156万元,增长24.5%;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8502万元,增长32.2%。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全县文化站19个。艺术表演团体16个。电影放映单位1个,电影放映队15个,在乡村放映数字电影8052场,观众达56万人次。博物馆1个,文物藏品1560件/套。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书17.26万册。全年在市级以上单位发表、展出文艺作品12件。全县举办文化艺术活动18次,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中国(湖南石门)柑桔节和第三届大型花展。国家文化部批准罗坪乡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石门桩巴龙传说》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播电视加快发展。年末乡镇广播站20个,村广播站655个,乡镇广播通播率100%,村广播通播率92.3%,农户喇叭入户数0.8万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8.4%;年末电视差转台3座,卫星地面转收站44074座,有线电视入户数9.8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7.0%。

卫生事业持续加强。全县拥有卫生机构4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0个,妇幼保健院和专科疾病防治站各1个。医院、卫生院拥有病床1535张,增长10.9%;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2.2张。全县卫生技术人员1932人,增长14.9%。在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782人,注册护士556人。全县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49.92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85.1%,补助医疗费用2423.9万元,增长35.7%。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全面启动。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县体育场地532个,其中体育馆1座,运动场330个,游泳池2个。全县举办县以上运动会13次。我县运动员在市级以上运动会比赛中,获得金牌40枚,银牌15枚,铜8枚;李丽滢在萨摩亚举办的世界杯举重锦标赛中,夺得女子63公斤级抓举、挺举、总成绩第一名。全年为省级专业队输送运动员3名,为大专院校输送新生70名。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兴起,参加全面健身运动的人数达4万人次。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总人口略有减少。据公安部门统计,全县年末总户数241628户,总人口686777人,比上年末减少1419人。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584268人,非农业人口102509人;男性人口356443人,女性人口330334人;14岁以下人口87287人,15-64岁人口497852人,65岁以上人口101638人。

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据计划生育部门统计,全县人口出生率7.92‰,死亡率5.51‰,人口自然增长率2.38‰。荣获“2007年度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优质服务先进县”称号。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全县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4元,增长20.8%,剔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4.5%。其中人均工薪收入7443.5元,经营净收入1849.8元,分别实际增长13.2%和15.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458元,比上年增长11.3%,剔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5.5%。其中工资性收入1351元,实际增长0.5%;家庭经营纯收入1858元,实际增长9.5%;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249元,实际增长4.8%。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年人均劳动报酬20070元,增长24.9%,其中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20278元,增长25.0%。

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性支出8617.8元,比上年增长47.6%,其中人均交通通信支出901.2元,人均旅游消费151.7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2%,降低3.3个百分点。人均住房使用面积41.1平方米,增长11.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902.7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衣着消费137.3元、医疗保健消费174.5元、交通通信消费346.4元、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452.4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8.6%,上升0.3个百分点。人均住房面积46.1平方米,增长4.0%。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全年共投入扶贫专项资金515万元,比上年增长32.1%;本年有3000人解决温饱或越过低收入线。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8550人,其中职工27914人,离退休人员10636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8770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9767人,其中职工25532人,退休人员14235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22822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3492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437人。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费人数9050人;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费人数12057人。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200张,收养人员168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3843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350万元,直接接收社会捐赠款6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