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武陵源区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2010-03-14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统计局

2002年是“十五”规划的第二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中国入世的机遇,全面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和双遗产战略,积极推进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改善旅游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经济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人民生活日渐富裕,社会文明得到更进一步地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0221万元,同比增长11.5%。国民经济结构仍保持“三一二”的格局。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第一产业发展稳定,第二产业略有增长。国民经济结构比率为10:5:85。

各项改革取得阶段性的进展。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全区直属单位财务都由区会计中心统一管理;积极实施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严控财政资金流失和浪费;调整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全面完成全区机构改革及人员分流;成立政务公开中心,公开办事程序和行政事业收费标准,成立信访服务中心,完成景区企业化管理,逐步完善了武陵源区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增强环保意识,加大环保力度,2002年底武陵源区环保客运汽车公司正式营业,两个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之中,有望2003年建成投产。

二、旅游业

全区旅游经济以两位数的递增速度发展。全年接待中外游客582.8万人次,同比增长30.6%,其中境外游客达15万人次,同比增长13.6%,实现旅游总收入17.54亿元,同比增长12.6%,实现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4.3亿元,同比增长12.9%,占国民经济的8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2002年,全区旅游接待形势喜人,接待人次创历史新高。

旅游管理不断完善。按照“让游客更满意”的目标,规范核心景区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行为,提高职业道德服务规范,促进景区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同步提高,全方位改善服务质量,全面改善旅游经济发展环境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2002年共接受旅游咨询1260余人次,共受理和查处了旅游投诉和纠纷89起,其中旅游投诉15起,处理事故3起。两个 旅游黄金周均实现了“旅游投诉零”的工作目标。

旅游业带动力增强。全区现有外资企业16家,累计投资4053万美元,全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天子山一线天至茶盘塔精品线路投资251万元建成,投资244万元。景区建设水绕四门、贺龙公园、茶盘塔、袁家界、龙凤庵等旅游厕所,并投入使用。

旅游促销方面成绩卓著。以积极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为出发点和归宿,大规模组织宣传促销活动,参加旅游交易会,千方百计扩大客源市场。2002年3月,参加全国政协举办的“环境与健康”产业成果展,对巩固北京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4月份,积极配合市里参加了南京国内旅游交易会;6月份邀请中央电视台《请您欣赏》栏目组摄制大型纪录片《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配合海南旅游卫视《畅游天下》栏目组实地拍摄《畅游张家界》等活动。纵观今年旅游接待发展态势,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游客总量大幅增长;二是自带车旅游呈增长趋势;三是淡季不淡,旺季更旺;四是客源市场仍在周边省份为主,港澳台及韩日游客市场占有额呈增长之势。

三、农业及农村经济

农业发展平稳,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村社会稳定。通过对 农业加大投入,提高科技含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良农作物品种,大力发展旅游农业和商品农业,保证了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实现农业总产值7674万元,同比增长2.6%,农业增加值5205万元,增长2.1%,占国民经济的10%,完成粮食总产量13698吨,增长0.7%,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9%。

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实现牧业产值207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7%。完成牲猪出栏2.53万头,全年发展牲猪4.9万头,牛发展0.585万头,出栏0.105万头,同比增长5%;羊发展1.4万头,出栏0.95万头,同比增长5.5%;家禽发展55万羽,出笼32万羽,同比增长28%。全区水产品产量60吨,全年畜牧业总收入达3500万元,占全区农村总收入的18%。

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完成任务。从2002年7月1日经过近半年时间的艰苦细致地工作,重新核定农业税负担水平。改革前人均负担农业税和乡村统筹提留53元,改革后人均负担税收22元,比改革前人均减负31元,减负水平达60%。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目前全区共有规模水果基地14个,面积7000亩,水稻种植基地2个,面积1500亩;优质稻生产基地1个,面积500亩;养殖专业大户420个。

推进科技兴农举措:一是继续巩固推广水稻“双两大”技术、玉米育苗移栽、旱地分厢间套种、水稻抛秧、油菜育苗移栽等农村实用技术;二是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在协合乡插旗峪村率先在水稻上推广应用130亩,种子包衣技术,引进优质玉米品种2个,蔬菜品种5个;三是加强乡镇农技推广服务建设,在乡镇机构改革中,保留了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四是推广农村沼气能源的应用。全区共建成沼气池500口。

退耕还林任务顺利完成。全区完成退耕还林任务1.2万亩,其中荒山造林3000亩,退耕地9000亩。完成公益林规划,落实退耕还林补助粮食1350吨,发放退耕还林补助款18万元。

四、工业和建筑业

全区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2516万元,同比增长4.8%,占国民经济5%,实现全社会工业总产值3677万元,同比增长7.6%,其中国有工业1184万元(现行价格),同比增长7.3%。

建筑业与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建筑业完成增加值794万元,同比增长5.3%,比上年增长3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呈增长趋势。天子商业街及百溪花园商品房的项目开发,使城市面貌又添一道亮丽的色彩。

五、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大,重点项目工程建设顺利。全区投资在50万元以上建筑项目42个,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391万元,同比增长17%。其中用于景区建设投资12131万元,基本建设投资15394万元,城镇集体投资816万元,城镇个体585万元,农村集体380万元,其他投资2660万元。重点工程建设顺利。民中体育广场完成投资20万元;军地坪污水处理厂、锣鼓塔污水处理厂分别完成投资550万元、1100万元;投资250万元,在全国旅游门票管理率先使用指纹IC卡高科技管理系统。

六、邮电、交通、商业

交通运输邮电业发展较快。电信部门完成业务收入932万元,邮政部门完成业务收入272万元,邮政储蓄达2009万元。现有货运车辆113辆,完成货运周转量330万吨,现有客运车辆230辆,完成客运周转量202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