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永定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对外外贸有所下滑。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67万美元,下降2.9%。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4个,实际利用外资1589万美元,增长5.9%;引进内资项目11个,实际到位内资104985万元,增长37.8%。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量下滑。年末公路总里程1403.19公里,公路旅客运输量937.5万人,旅客周转量24403万人公里,货物运输量536.5万吨,货物周转量2494.8万吨公里,分别下降8.45%、6.71%、10.52%、2.95%;铁路旅客发送量133.05万人,货物发送量14.47万吨,分别下降1.0%、11.80%;荷花机场起落架次1.03万架次,旅客吞吐量102万人,货邮吞吐量1163吨,分别下降26.5%、32.8%、62.8%。 邮电通信快速增长。全年邮电业务总量9937万元,增长25.10%,其中邮政业务总量 1748万元,下降2.84%,电信业务总量8189万元,增长33.29%。年末固定电话用户71403户,其中小灵通用户34410户,按城乡分,城市47507户,乡村23896户;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27068户。 旅游业小幅增长。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451.24万人次,增长3.70%,其中接待境外旅游人数35.91万人次,增长2.02%。全年完成旅游总收入20.32亿元,增长4.21%,其中门票收入1.44亿元,下降2.27%。茅岩河、秀华山馆、土家风情园、普光禅寺、天门山等五大景点共接待游客129.18万人次,下降2.75%。通过举办“牵手张家界、潇湘奥运游”、国际“森保节”、中国“山歌节”、上汽荣威挑战天门等大型活动,结合奥运、湖南国际旅游节、20周年市庆、举办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活动,通过内外媒体联动、旅行社互动,扭转了旅游业下滑的局面。 七、财税、金融 财税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3463万元(不含市本级,下同),增长22.8%,增速比上年回落1.5个百分点。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6334万元,增长25.3%,增速加快2.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总支出75568万元,增长31.7%。税收入库14872万元,增长25.28%,其中国税入库7777万元,地税入库12146万元,分别增长16.9%、23.6%。 金融稳健运行。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16005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2.2%,其中农村信用社存款83168万元,增长19.74%;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84216万元,增长13.5%,其中农村信用社贷款58283万元,增长22.12%。年末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4453万元,不良贷款比率8.7%。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全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7587万元,增长21.68%,其中科技三项经费投入136万元,增长15.25%,实施科技项目25个。专利申请61件,授权专利23件,签订技术合同7项,合同成交金额5720万元。完成高新技术总产值38931万元、增加值13844万元、销售收入32296万元。 教育事业不断进步。基础教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全区拥有幼儿园158所,在园幼儿11390人。3—6岁幼儿入园率达80%,城区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到了95%。拥有小学98所,教职工1870人,全年招生6193人,在校生34654人,毕业生5404人;拥有初级中学18所,教职工982人,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教职工354人;全年招收初中生4627人,在校生12962人,毕业生3904人。“普九”成果得到巩固。全区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99.8%、98.1%,年辍学率分别为0.06 %、2.23%。普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拥有完全中学1所,高级中学 2所,全年招收高中生1772人,在校生5075人,毕业生1574人。全区高考录取率达66.4%,超出全省平均水平近1.4个百分点,北大、清华各录取1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稳步推进。拥有中等职业学校8所,教职工413人,全年招生2227人,在校生5287人,毕业生1860人,毕业生就业率达86%以上;全年培训农校教师50多人次,培训村干部30余人,开展各类职工培训、农民工转移培训累计近0.78万人次。教育投入进一步加大。全年投入资金4550万元,完成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2个,改扩建校舍29116万平方米。争取上级扶持资金188万元,建成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信息点97个。投入450万元,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消除了D级危房。投入3500万元,建成教字垭中学和中心完小,天门小学一期工程顺利完成。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免除杂费727万元,免除课本费632.94万元,免除率达100%。教师待遇不断改善。全年落实退休教师和农村在职教师政策性津补贴5600万元,落实教师医疗保险资金600万元。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拥有艺术表演团体80个,其中群众业余文艺团体120个;建立农村集镇文化中心21个,发展文化大户 16户。积极开展“三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区文化馆组织文艺活动60次,馆办文艺团体全年演出12场次,主办5次。区阳戏剧团全年上演剧目17个(其中创作首演剧目1个),全年演出310场次(其中农村演出270场次),观演群众达5.4万人次(其中农村观众4.1万人次);利用流动舞台车演出290场次,观演群众达4.5万人次。拥有博物馆1个,纪念馆1个,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59.73%。拥有电视台2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4.25%,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到6.5万户。 卫生事业向前发展。区本级(不含市直)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42个,床位总数755张,卫生技术人员1443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661人,注册护士312人。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技术人员51人;有乡镇卫生院21个,卫生技术人员359人,乡镇卫生院床位数335张。全年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数27.231万人,参合率达85.9%。 体育事业不断进步,体育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全区拥有体育场地9个,其中运动场5个,游泳池4个。各种训练房7个。全年成功举办各级运动会21次,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开展全面健身项目9项次,参加全民健身活动人数8万人。群众性体育活动生机勃勃。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486万元。群众性体育意识不断提升。 十、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资源开发利用科学合理。全年建设占用耕地36.14公顷。实施国土整理项目9个,补充耕地项目5个,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40.38公顷,年末实有耕地面积31016.13公顷。已建成蓄水工程2882座,其中拥有上型水库87座(其中:中型水库3座、小一型水库16座、小二型水库68座),年末水库总蓄水量1.38亿立方米,其中上型水库总蓄水量1.36亿立方米,河流47条(其中:澧水一级支流13条、二级支流16条,沅水一至四级支流61条),小型水电站35座,年发电量16028万千瓦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