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桃源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锁定“打造经济强县,构建和谐桃源”的目标,加速工业兴县进程,启动新型农村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县经济呈现出了增长速度加快、质量效益提高、发展活力增强、百姓实惠增多的良好势头,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798212万元(现行价),同比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8915万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224557万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244740万元,增长13.7%。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3.8%、27.0%和29.2%调整为41.2%、28.1%和30.7%。2006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的情况表明: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经济结构和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财政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社会就业、乡村债务、环境保护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2006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行价、新口径)513008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7%。其中农业产值226192万元,增长11.5%,林业产值18716万元,下降2.1%,牧业产值228852万元,下降0.2%,渔业产值33180万元,增长2.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6068万元,下降6.9%。 植业获得了较好收成,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 年末有林面积408.8万亩,活立木蓄积量863万m3,立竹8033万根。全年共造林3.07万亩,四旁植树210万株,完成楠竹低改和垦复12万亩,退耕还林面积1.57万亩,森林覆盖率57.7%。主要林产品产量中,木材采伐7.5万m3,下降42.9%;竹材采伐400万根,增长30.8%;油茶籽6500吨,增长0.3%;油桐籽537吨,增长1.5%。 畜牧业由于受禽流感和生猪疫情的影响,生产有所下降,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比重为44.6%,比上年下降2.3个百分点。 全年淡水养殖面积15.39万亩,水产品产量40000吨,增长2.3%。其中,鲜鱼产量38364吨,增长2.4%。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6年,全县工业经济呈现出总量稳定增长、质量持续趋好、后劲逐步增强、贡献不断增大的态势。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5126万元,增长16.9%。其中国有工业产值45242万元,增长30.1%;集体工业产值1385万元,下降1.7%;股份制企业产值98164万元,增长13.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05469万元,增长14.1%;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产值24866万元,增长40.6%。实现工业销售产值374608万元,产销率99.9%。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完成税金10511万元,增长34.8%,实现利润31079万元,增长4.0倍。一批骨干企业逐步形成产业优势,对我县经济总量和财税收入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全县工业产值过1000万元的工业企业30家,其中超过5000万元的11家;税收过50万元的工业企业有18家,其中过100万元的有11家。 建筑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县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11家,完成产值65361万元,增长41.7%,实现利润1494万元,增长9.2%,完成税金5098万元,增长2.0倍。房屋施工面积702069m2,房屋竣工面积515516m2。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全县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27221万元,比上年增长48.5%。其中,城镇以上完成投资165641万元,增长83.5%;农村完成投资61580万元,增长4.4%。在城镇以上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126193万元,增长77.8%,更新改造投资17505万元,增长50.6%,房地产开发21943万元,增长185.1%。 五、交通邮电 交通事业持续发展。全年共硬化水泥公路659公里。全社会客运量815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61亿人公里;货运量441万吨,货物周转量5.82亿吨公里。道路运输设施不断提高,现有一级(甲等)综合客运站一个。 邮电通信能力不断增强。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1312万元,比上年增长9.8%。出口函件41.50万件,下降2.7%;出口长途电话1771.52万次,增长1.1%;国际长途16116次,增长5.0%;港澳台长途18924次,下降8.3%;报刊杂志累计期发份数688.67万份,下降1.4%。年末本地电话用户187463户,净增13802户;住宅电话用户159527户,净增7452户;小灵通用户20964户,增长30.0%;移动电话105289户,比上年减少9604户。互联网用户18138户,净增6862户。本地交换设备容量205448门,净增26000门。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2006年.我县零售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72194万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按行业分,批发和零售贸易零售额283359万元,增长13.6%;餐饮业零售额74445万元,减少13.6%;其他行业零售额14390万元,增长10.2%。按城乡分,县城零售额188293万元,增长14.9%;县以下零售额183901万元,增长12.1%。 年末有证个体经营户11896户,从业人员14912人。年末私营企业742家,雇工人数12684人。 市场物价有所回升。全县零售物价总指数为101.1%,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增长1.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1.2%,定基比增长1.2个百分点。基比指数分类看:食品类102.4%,饮料烟酒类100.6%,服装鞋帽类100.4%,日用品类100.5%,家用电器类99.6%,农业生产资料类100.7%,服务项目及收费类100.9%。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2006年,全县共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876万元,同口径增长15.7%,完成上划中央“两税”收入7974万元,增长11.2%。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工商各税10038万元,增长22.5%;耕地占用税368万元,增长1.3倍;契税446万元,增长42.0%。全年财政支出70749万元,比上年增长24.9%,其中,农业支出3405万元,增长9.9%;文教事业费支出12061万元,增长0.6%;行政管理费支出9548万元,增长38.9%;抚恤和社会救济支出4343万元,增长8.2%;科技支出412万元。 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82960万元,比上年末净增52655万元,增长12.2%;贷款余额238409万元,比上年上升2.0%。国家银行现金收入1197480万元,增长14.7%;现金支出1193880万元,增长12.8%;全年累计投放现金36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