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武冈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克服了非典和特大旱灾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紧紧围绕“群众增收,财政增长”的目标,按照年初提出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强化各项措施的落实。积极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大力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出现了改革开放进一步扩大、国民经济稳健运行、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逐步提高的可喜局面。据统计,并报经邵阳市审定,全市生产总值(GDP)达260198万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第一产业121553万元,增长2.3%,第二产业36942万元,增长17%,第三产业101703万元,增长12.4%。一、二、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为46.7:14.2:39.1。 国民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仍然不高,财政收支矛盾得不到缓解。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规模工业总量低,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健全,社会有效需求不足,长期积累的体制问题和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 2003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克服了特大旱灾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致力建设质量农业、特色农业。“三乡”建设全面推进,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据统计,全市农业总产值达181295万元,比上年增长2%,粮食总产量达39万吨,比上年略减。出栏生猪158.8万头,比上年增长4.3%。优质稻种植面积41万亩。杂交玉米产量达6.9万吨,比上年略增。农业产业化结构逐步优化。蔬菜、水果、牛、羊、家禽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为丰富城乡居民菜蓝子做出了重要贡献。畜牧业重点突出品种改良。养殖业继续为农村支柱产业,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3.7%。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问题是农产品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特色农业尚未形成规模,农业产业化缺乏龙头企业,农民增收幅度不大。 二、工业和建筑业 2003年,市委、市政府采取一系列过硬措施加快工业发展。2003年,全市33家规模工业(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33804万元,比上年增长18%。规模工业企业全年生产原煤43.5万吨;发电量22907万千瓦时;水泥11.7万吨;自来水生产量870万吨。 工业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工业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低,企业规模小、规模工业少而差,管理水平低,缺乏竞争拳头产品,企业缺乏活力,效益低下,下岗职工多。规模以下企业发展也很不理想。 建筑业呈较快发展势头。全市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5819万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万平方米。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重点为路、电、旅游等开发项目。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产总额达47684万元,同比增长12.5%,其中国有投资达18298万元。基本建设投资12222万元,比上年增长85.1%;更新改造投资2703万元,比上年增长0.7%;房地产开发3373万元,比上年增长371.7%。 四、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事业不断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加12%,全年完成货运周转量2080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9%;完成客运周转量26200万人公里。 邮电通信事业快速增长。全年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2003年末拥有电话69842部,比上年增长15.2%。乡村电话45206部。通电话的行政村达481个,实现了村村通电话。 五、财政、贸易和市场物价 2003年,随着国民经济增长的加快和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拉动,消费者信心进一步增强,国内市场商品销售稳步增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94361万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国有8540万元,比上年增长3.8%;限额以下及个体户79818万元,比上年增长12.3%。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4391万元,比上年增20.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866万元,同比增长23.6%,一般预算收入10551万元,剔除不可比因素比上年增长16.6%,财政支出26197万元,同比增长20.8%。地方本级可用财力相对不足,收支矛盾加剧。 市场物价总水平回升,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为104.3%,部分服务价格上涨较快。 六、金融保险 金融继续保持稳健增长的态势。200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04420万元,比年初增长14.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6231万元,比年初增长19.8%。200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81864万元,比年初增长10.3%。 保险事业逐年发展,市民的保险意识逐步增强。 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2003年,投入科研经费20万元,取得科技成果8项。 2003年,全面实施九年义务制教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教育事业取得了新的进步和发展。全市各级各类在校学生10万人,比上年略减,学龄儿童入学率99.8%,与上年持平。小学生升学率97%。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公共图书馆1个,馆藏图书12.5万册。全市拥有电影院队55个,放映电影750场。电视转播台2个,有线电视用户1.7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96%。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2003年,全市拥有卫生人员1740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532人,比上年增长4%。卫生机构拥有床位891张,比上年略增。每千人拥有医生、护士0.57人,每千人拥有床位1.2张。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成绩。全民健身活动,特别是老年群众健身活动蓬勃发展。全市举办市以上运动会7次,参加运动会人数5000人。在全省各项体育比赛中获金牌1枚。 八、人口与劳动就业 2003年全市总人口73.5万人,城镇人口14.2万人,乡村人口59.3万人,城市化水平19.3%。人口出生率12.35‰,人口死亡率5.92‰,自然增长率6.43‰。 城市劳动就业压力大。年末全市劳动就业人数46.5万人。其中农村39.9万人,城镇6.6万人。在城镇从业人员中,在岗职工2.31万人。全年工资总额2.68亿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079元。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分渠道筹措,基本完成上级党委、政府提出的目标。 九、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150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5元,比上年增长4.4%。农民人均总支出2853元,比上年增长3.4%。200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67元,同比增长2.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387元,同比增长5.4%。 |